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9-30 11:13:39
摘 要: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46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诊治方案,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诊治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肌瘤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诊治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同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促进术后预后改善,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子宫肌瘤;临床疗效; 子宫肌瘤是临床妇产科常见疾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生殖器良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患者在早期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的改变以及下腹部的肿胀感,当病情发展至中后期,患者会逐渐出现下腹的剧烈疼痛,以及阴道不规则流血,轻则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重则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在临床的基础诊治中,以开腹手术为主,可将子宫肌瘤剔除,以缓解患者症状。但由于开腹手术的术区较大,易加大感染的风险,导致患者后期康复效果不佳。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创新及发展,腹腔镜手术正逐渐取代开腹手术运用在不同疾病手术中,取得了较好疗效[2]。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应用不同的手术方案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46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40.12±3.12)岁;病程6个月至2年,平均病程(1.23±0.12)年;肌瘤类型:肌壁间肌瘤11例,浆膜下肌瘤12例;平均肌瘤个数(2.67±0.12)个。观察组年龄26~51岁,平均年龄(40.34±3.45)岁;病程7个月至2年,平均病程(1.34±0.11)年;肌瘤类型:肌壁间肌瘤10例,浆膜下肌瘤13例;平均肌瘤个数(2.64±0.13)个。 纳入标准:(1)符合《妇产科学》中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标准,入院经临床检查后确诊为良性子宫肌瘤。(2)患者均已排除相关手术禁忌证后实施不同手术方案,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伴宫颈及内膜等恶性肿瘤病史。(2)伴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史。(3)伴先天性子宫发育不全。(4)伴严重肝肾功能疾病史。(5)存在精神异常无法配合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诊治方案。结合患者病情特点及个人意愿选择子宫全切术或者子宫肌瘤剔除术。(1)首先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叮嘱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2)从患者腹部正中位置作一纵向切口,将皮肤逐层切开,然后进入腹腔,注意观察腹腔内动静脉血管位置,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3)对于子宫全切术患者,首先进行腹腔探查,观察输卵管、阔韧带及圆韧带等位置,同时切除双侧输卵管、圆韧带以及阔韧带。将阔韧带后叶进行分离,下推至膀胱,同时对子宫血管进行夹闭,根据患者血管位置及情况选择适宜的缝合线,对血管进行缝扎。将阴道壁环形切开,同时切除子宫,切除过程中需注意避开周围大血管,缝合阴道残端,缝合盆腔面,并采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对于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在探查肌瘤具体位置后,直接将子宫肌瘤剔除,并在完全剔除后闭合瘤腔,及时止血。(4)将腹壁逐层缝合,采用敷贴保护创口,避免术区感染。术后需进行预防感染及止痛等对症处理。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诊治方案。结合患者病情特点及个人意愿选择阴式子宫切除术或者子宫肌瘤剔除术。(1)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及全身麻醉,同时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2)建立人工气腹,在患者脐部上缘作1 cm的纵向切口,同时置入腹腔镜。保持12~13 mm Hg的腹压,然后作3个操作孔:麦氏点置入5 mm的套管,在麦氏点的对称点置入同样的5 mm套管,并在耻骨联合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置入4~5 mm套管。(3)对于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经阴道置入阴道拉钩,并将阴道撑开,同时将宫颈暴露,夹持宫颈前唇,在消毒宫颈后,使用宫颈探头对子宫的大小及深度等进行测量。同时将举宫器置入阴道内,探查输卵管及子宫圆韧带等位置,并采用超声刀切断并电凝双侧的子宫圆韧带及输卵管,分离阔韧带前叶及后叶,切除过程中需注意避开周围大血管,并下推膀胱。将膀胱镜等转至会阴部,并按照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依次分离两侧的子宫血管、宫骶韧带及主韧带。退出腹腔镜及举宫器,采用阴道拉钩及宫颈钳进行血管夹闭,缝合切口,然后切除子宫缝线,并填塞阴道,同时缝合阴道断端。观察周围是否有出血点,在检查无出血后,缝合前后腹膜并形成光滑盆腔面,予以阴道消毒。对于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首先将4 U垂体后叶素与2 m L生理盐水混合后,在子宫体位置及子宫肌瘤附近进行注射,采用电凝刀对假性包膜作一切口,将瘤体剔除,观察周围是否存在出血点,然后采用电凝刀进行止血,并采用可吸收的缝合线对创面进行缝合。(4)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腔后关闭腹腔,同时置入引流管,采用敷贴保护创口,避免术区感染。术后需观察引流液情况,同时进行预防感染及止痛等针对性处理。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恢复良好,且随访6个月显示无复发,日常生活较好;有效:患者术后出现轻微的并发症,且随访6个月中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日常生活一般;无效:患者术后出现较多并发症,且各项指标恢复不佳,日常生活较差。(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区感染、尿潴留及盆腔粘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作为临床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且复发率高的特点,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3]。现阶段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切除子宫或剔除肌瘤,改善患者相关症状的效果明显,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可提高其生活质量[4]。但对于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其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多数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效果较差,多发子宫肌瘤及肌瘤体积明显增大,且伴随着不同症状,采用保留子宫治疗对患者身体损害较大,因此,多选择子宫全切术。由于患者术后丧失生育功能,同时需进行双侧输卵管切除,故选择常规开腹子宫切除术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且对于盆腔粘连较为严重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既往的开腹手术方案中,手术技术较为成熟,在操作中具有视野清晰等特点,但该手术的操作时间相对较长,且易增加出血量,同时会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5,6,7],导致患者机体损伤较大,术后需长时间恢复[8]。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腹腔镜运用范围逐渐扩大,目前已作为多数腹腔疾病的首选诊治方案[9]。腹腔镜属于微创手术,可通过较小的切口,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10,11,12]。较常规的开腹手术,腹腔镜同样具有视野清晰且操作方便等特点[13],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成切除。巨大子宫肌瘤及盆腔粘连严重的肌瘤。故在进行手术方案的选择时,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订优质的诊疗方案,以保证疗效[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腹腔镜手术通过较小的术区及清晰视野,可精准定位不同部位,并实施准确操作,可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同时手术操作简便,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利于术后康复,并且并发症少,较常规开腹手术具有更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对于子宫肌瘤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具有明显的效果,可改善患者手术情况及促进术后恢复,具有一定的优势及安全性,可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本文由中国期刊网首发,一个权威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知识网。

文章名称: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