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教育理论』关于约定日剂量的几个误区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7-10 03:38:17

  摘 要 目的:对ddd的误区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国内药物利用分析类文献的比较,找出ddd的误区。结果:国内ddd的误区体现在4个方面:ddd是临床限制用药剂量、ddd是处方日剂量、ddd设定行为个体化和ddd设定方法多样化。结论:我国ddd存在一些误区,不利于药物利用分析工作的开展,应引起足够重视。

  ddd全称defined daily dose,译成中文为约定每日规定剂量[1],简称约定日剂量或规定日剂量,也可译为协定日剂量。是为研究药物利用而设立的计量单位,是计算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和药物使用强度等合理用药指标的重要参数。近年来,ddd已频繁出现在国内药物利用分析类文献之中。但通过对这类文献的分析发现,对ddd的认识依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误区,以致用药分析结果可信度低、可比性差。本文对这些误区作简要分析。

  国内文献中大多将ddd当作限定日剂量[2-4],容易让人理解为临床限制使用的剂量或对临床用药剂量进行限制。这种观念可能源于对 ddd理解有误或受以前文献的影响。who药物统计方法学合作中心(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drug statistics methodology)对ddd的定义为药物用于治疗其主要适应证时,所假设的成人平均日维持剂量[5]。ddd仅仅是为在特定的研究工作中所“约定”或“规定”使用的剂量,不是临床真实的用药剂量。例如,美洛西林注射剂的ddd为6.0 g,阿奇霉素口服剂的ddd为0.3 g,而临床美洛西林注射剂和阿奇霉素口服剂一日最大剂量可用至15 g和1 g。说明ddd与临床用药剂量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是对临床用药剂量进行限制,将ddd当作限定日剂量属理解有误。尽管某些药品的ddd与临床用药剂量完全相同,如莫西沙星注射剂和口服剂的ddd与临床用药剂量都为0.4 g,但也不能将ddd当作是对临床用药剂量的限制。将ddd当作约定日剂量或规定日剂量更能表达其线 ddd是处方日剂量

  有文献认为ddd是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6]或用于成人主要适应证的每人每日平均剂量[7],即处方日剂量(prescribed daily dose,pdd)的平均值。临床上pdd常常需要个体化,而ddd则无需个体化,pdd和ddd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林可霉素注射剂pdd为0.6~1.8 g,其ddd为1.8 g;头孢丙烯片用于治疗成人上呼吸道感染时,一次0.5 g,一日1次,用于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时,一次0.5 g,一日2次,其ddd为1.0 g。可见ddd不是处方日剂量,也不是处方日剂量的平均。ddd仅仅是一种假设的剂量,将ddd当作处方日剂量也不合适。

  who药物统计方法学合作中心对ddd的设定极具规范,有严格的流程。ddd的设定应该看成是一种组织行为,只有who药物统计方法合作中心发布的ddd才能称为ddd,国际通用,极具权威性。我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中心设定的ddd也只能称为cddd(china defined daily doses,cddd),这在2011年6月28日由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在北京组织召开的《抗菌药物ddd值相关标准研讨会》上已经达成专家共识。由于目前国内药物利用分析类文献中的ddd几乎全由作者个

  自行设定,设定行为个体化,其设定值也不尽相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差异巨大,所以既不为同行广泛认可,也无法代表cddd。

  国内文献中ddd设定的主要依据为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习惯及《新编药物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等常用参考书[4, 8],参考的版本不尽相同,如《新编药物学》就分别参考了14、15、16和17版。取值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如采用成人平均日剂量、中间日剂量、维持日剂量、常规日剂量及常规日剂量高限值等。即使参考依据相同,采用的取值方法也不尽相同,甚至同时采用不同的取值方法,如取药品说明书平均日剂量,参考书则取常规日剂量高限值[9]。设定方法多样化只能说明设定方法极不规范,甚至混乱。 2 产生的结果

  由于这些误区的存在,直接导致同一药品存在不同的ddd,如甲硝唑口服剂的ddd有0.6[10]、0.8[11]和1.5 g[7]3种,who公布值为2.0 g;美罗培南注射剂的ddd有0.75[12]、1.0[13]和3.0 g[14]3种,who公布值为2.0 g;头孢哌酮注射剂的ddd有0.2[15]和3.0 g[11]2种,相差15倍,与who公布值(4.0 g)相比,最大相差20倍。ddd都无法规范、统一,药物利用分析又如何与国际接轨。这些自行设定的ddd只能算作假ddd或伪ddd,其统计结果必然是可信度低,参考价值低,对我国药物利用分析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甚至误导临床用药。

  我国ddd的这些误区与当今医药科技发展水平极不相称,令人失望。尽管卫生部在下发的文件中已将限定日剂量纠正为约定每日规定剂量,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中心也已开始对who尚未发布的抗菌药物的ddd进行了设定,并向各成员单位下发了《抗菌药物分类及规定日剂量(ddd)》,但仍未引起普遍的重视。其他各类药品的ddd也依然缺乏关注,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6] 郑爱祥, 王萍, 刘玲.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5): 421-424.

  [7] 张金彦, 马霞, 王怡. 2008-2010年北京市第二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4): 302-304.

  [8] 袁红宇, 孟玲, 赵迎宾, 等. 喹诺酮类药物于2007-2009年在南京地区23家医院利用分析[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1, 27(1): 61-63.

  [9] 沈国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 中国执业药师, 2012, 9(11): 17-20.

  [10] 马书田. 2011年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7): 607-610.

  [11] 范玉田, 王春艳, 扬银果, 等. 二甲医院抗感染药利用5年动态分析[j]. 中国药师, 2011, 14(4): 540-541.

  [12] 闫峻峰. 四川省医疗机构“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利用研究[j]. 中国药房, 2010, 21(6): 490-493.

  [14] 陈勇, 杨燕, 徐红青, 等. 我院特殊人群“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应用调查[j]. 中国药房, 2011, 22(42): 3943-3945.

  [15] 齐虹, 吕娜, 杨玲, 等. 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调查与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21):182-183.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