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随机抽取的四川省四所高校的437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心理复原力量表和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良好;文理科学生心理复原力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能有效地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应激事件。有研究表明,心理症状与应激事件呈显著的正相关〔1〕。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面临周围环境、角色地位、生活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变化,他们所遭遇的应激事件与同龄人相比会更多、更集中,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更大。因而,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探讨一直是近年来心理学关注的重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的构建、心理贫困等方面〔2~5〕。且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贫困大学生消极心理的研究较多,而对积极方面的探究比较少;弥补性的建议或措施比较多,预防性的建议或措施比较少。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学者们在探讨心理压力问题的时候,一般将心理压力看成是个体的处理方式、认知评估或反应的行为。在这三种观点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在压力情境下积极应对的结果,即其从危机事件或压力情境中恢复原有良好适应(positive adaptation)状态的能力,由此形成心理复原力(resilience)的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复原力逐渐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学者对心理复原力的探究或是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或是从经验和对心理复原力概念本身的理解出发,使得心理复原力至今尚无一致的定义〔6~7〕。目前对心理复原力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将心理复原力视为抗拒困境而促进或修补健康,从而恢复正常适应的能力〔8〕;二是将心理复原力看作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也就是“在明显威胁(significant threats)情境中成功适应而发展的现象”〔9〕;三是将心理复原力看作克服困境恢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比预期还要好的行为结果〔10〕。
综观现有研究成果,虽然心理复原力的研究已较为广泛,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不管是理论的探讨还是实证的研究均未见到。鉴于此,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描述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现状,并探讨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找出能使其正确应对外界的压力情境的措施提供实证依据。
随机对四川省四所高校(包含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高校、独立学院)的贫困大学生发放问卷488份,回收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
(1)心理复原力量表。该量表是根据wagnild等编制的心理复原力量表(rs)和hiew等编制的心理复原力特质量表(trs)编写而成,它包括个人能力、自我及生活接纳、自我调控和心理社会支持四个维度。量表由43个项目组成,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方式,分别用1~5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复原力水平越高。 修订后的心理复原力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1。在结构效度方面,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kmo系数为0.903,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0.000显著水平(χ2=4939.037,df=903);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极大值旋转,能够解释总变异量的38.3%,各项目的负荷在0.45~0.76之间。这表明修订后的心理复原力量表在信度和效度上已达到测验的要求。
(2)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该量表从心理健康问题症状以及其三个维度(身体症状、心理症状和社会适应不良症状)来评价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从康乃尔医学指数(cm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中挑选出的30个相关项目组成,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方式,1~5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量表采用反向记分法,分数越低,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5,分半系数为0.876。在结构效度方面,kmo系数为0.927,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0.000显著水平(χ2=4793.066,df=435),量表能够解释总变异量的43.75%。项目负荷在0.227~0.803之间。这表明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具。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测试对象的心理复原力及各分项维度的状况,并计算出心理复原力总均分和各维度的均分,见表1。
为了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各维度在性别、文理学科、是否获得奖学金等方面的差别,将心理复原力各维度分别按照性别、文理学科、是否获得奖学金进行均值检验,结果见表2。其中n为样本数,m为平均值,sd为标准差,t为t检验值。
表2显示,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在性别及是否获得奖学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文理科上,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以及个人能力和自我调控两个维度差异显著,且文科学生得分高于理科学生得分;获得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在心理社会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未获得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
为了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将心理复原力水平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问题症状以及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心理健康问题症状及其各维度与心理复原力及各维度均呈负相关。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症状及其各维度分值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由此可见表3数据反映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贫困大学生,其心理复原力水平越高,反之则心理复原力水平低。
将数据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以心理复原力及各维度作为预测变量,考察它们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4。
贫困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相比,面临的应激事件更多,而且应激事件对其影响更加明显。但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整体水平处于良好状态,这说明他们对危机情境反应的修正能力较强,能调节或缓和危机情境对自身的影响。这可能与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一般都是在艰苦环境里磨练成长起来的,贫困造就了他们早熟的秉性,挫折磨练了他们不屈的性格,因此,坚强是他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这一点可从韩春伶等人的研究中得到证实〔11〕。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不少贫困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遇事比较有主见,并能主动适应外界的生存环境。研究发现,文科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尤其是在个人能力维度上高于理科类的贫困大学生,这可能与文科学生注重发散性思维和平
时比较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关。研究还考察了获得奖学金的经历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奖学金与未获得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在心理社会支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获得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复原力各维度及总分水平上高于未获得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获得奖学金带来弥补性的积极体验,有助于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有文献报道,短暂或漫长的积极经历一般不会对心理复原力产生太大的作用,只有那些要么可以克服危险因素,要么可对危险因素造成的损害进行弥补的积极经历才会对心理复原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2〕。
心理复原力是个体从困境或压力情境中恢复、修复或促进健康的特质,这些具有良好适应性的特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阳毅以scl-90作为外部效标对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复原力在个体应对压力事件,避免心理疾病,维持心理健康等方面作用明显〔13〕。本研究显示,心理复原力水平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存在相关关系,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能够影响和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这说明心理复原力水平越高的贫困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反之则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但是心理复原力是外部困境或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变量,心理复原力自身也受到多种保护因子的促发和影响,因而心理复原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相关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在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2)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在性别、是否获得奖学金上无显著差异;在文理科上差异显著;文科生的个人能力和自我调控水平明显高于理科生;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在心理社会支持上显著高于未获得奖学金的学生。
(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复原力的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同时心理复原力水平能有效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2〕谢桂阳,程 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2002,25(5):632.
〔3〕谌时燕.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缺陷及其“疗补”〔j〕.教育与职业,2005,(36):86-88.
〔4〕张文芝.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318-320.
〔5〕邓志军.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4,(12):92-94.
〔6〕雷 鸣,张庆林.创伤后心理复原的生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616-622.
〔7〕雷 鸣,戴 艳,肖 宵,曾 灿,张庆林.心理复原的机制:来自特质性复原力个体的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6):874-882.
〔11〕韩春伶,曾练武.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工作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89-190.
〔13〕阳 毅.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5:32-33.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