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32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9例,应用拉米夫定,对照组63例应用阿德福韦酯。两组均以3个月为一疗程。比较两组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hbvdna水平,hbvdna、hbsag阴转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ast、alt、alb、pta水平比较p<0.05。两组dna水平及阴转率比较p<0.05。两组hbsag阴转率比较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5.8%(4/69),对照组4.8%(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抑制hbvdna水平,增加dna阴转率和改善各项生化指标,安全性好。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是临床多发慢性感染性疾病,如不及时施治,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原发性肝癌[1]。本院近年应用新一代核苷类药物拉夫米定治疗chb,现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32例乙型肝炎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132例患者男性72例,女性50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3.2±3.4)岁。入选标准:hbsag与hbvdna阳性;ast、alt超过正常范围的2~10倍。排除标准: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丙肝、酒精肝等其他慢性肝脏疾病,三个月内接受其他药物治疗者,肾功能异常以及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ast、alt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32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9例,对照组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补充白蛋白、积极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苏州长征欣凯制药有限,批号:20091218),10mg/次,1次/d。观察组口服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制药,批号:20091238),100mg/次,1次/d。两周均已3个月为一疗程。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ast、alt、alb、pta水平2组治疗前ast、alt、alb、pt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ast、alt、alb、pt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st、alt、alb、pt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dna水平,dna、hbsag阴转率两组dna水平及阴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sag阴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出现发热2例,胃肠道反应2例,对照组出现轻微发热2例,胃肠道反应1例,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p>0.05。
chb是慢性迁移性疾病,hbv感染是引起chb的诱发因素和促使其向肝纤维化至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抗病毒治疗是治疗chb的关键[3]。乙肝病毒感染是肝损伤的初期阶段,机体对hbv的细胞免疫应答过强,是出现重型肝炎的始动因素,而hbv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导致hbv、hbsag阳性表达,使机体细胞免疫应答过程增加。抗病毒治疗可迅速抑制hbv复制,减少肝细胞的损伤,抑制其炎性及纤维性过程。
拉米夫定为核苷类药物,在组织细胞内可被转化成三磷酸盐,三磷酸盐以环腺苷磷酸的形式通过hbv多聚酶嵌入到hbv病毒dna中,中止dna链合成,迅速抑制hbv病毒复制,具有显著地抗病毒活性。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拉米夫定,对于改善ast、alt、alb、pta水平,降低hbvdna水平,抑制hbv复制,提高dna阴转率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表明拉夫米定治疗chb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阿德福韦酯的作用机理为在人体内可被磷酸化为二磷酸盐,hbv多聚酶结构与二磷酸化的阿德福韦酯的结构相近,二
磷酸化的阿德福韦酯的可竞争脱氧腺苷二磷酸底物,起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诱导α干扰素,活化细胞免疫、刺激机体免疫应答,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通过各种途径起到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其对乙型肝炎病毒野生株前c区变异株以及各种基因型的乙肝病毒感染均有效。阿德福韦酯在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肾毒性,因此有潜在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慎用此药[4]。
chb发病机理复杂,肝细胞内既有炎性反应,纤维化改变,又存在着病毒的复制,以免疫应答异常的异常状态,拉米夫定相对于阿德福韦酯,可改善生化功能,降低hbvdna水平,抑制hbv复制,提高dna阴转率和改善各项生化指标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chb治疗过程较长,临床应用需慎重,防止出现临床耐药性。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