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教育理论』活动课教学分析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7-10 03:31:52

  活动课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1>学生的自主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改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2〉教学的活动性。实践活动课以学生操作、实践活动为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改变了以往讲条条、背条条的简单灌输、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要求,深受学生的欢迎。

  〈3〉内容的广泛系性。实践活动课虽然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并不拘泥于教材,可以是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和深化。虽然由政治教师来组织指导,但活动内容往往涉及到历史、地理、生物、语文等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内容很广泛,也很灵活。

  〈4〉形式的多样性。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较常见的有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座谈会、演讲会、以案说法、时事述评、书评、小品表演、模拟练习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生动活拨的形式,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1〉 要从实践活动课的根本宗旨和特点出发,根据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来设计。要明确——让学生通过活动在知、情、意、能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和发展。要知道——活动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2〉 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实践活动课目标的确定要有可靠的依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社会生活,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来实施。因此,在确定活动目标前,要做一些调查研究,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考虑活动的开展和目标达成的可行性。

  〈3〉 目标要根据不同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有所侧重。如有的可侧重于技能和方法的培养,有的可侧重于知识的扩展,有的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有的可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根据需要侧重点还可以多一点,并非是单一的。

  第三,要根据活动课的特点和目标要求,认真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实践活动课的基本策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实践活动课一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指导正是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保证。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如何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学生们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作好以激励为主的活动总结和评价等。

  ① 学生参加活动的心理准备。主要是让学生作好如下的心理准备:明确活动目的和内容,增强参与意识,作好迎接锻炼,不怕困难、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等思想准备。

  ② 学生知识、技能的准备。要注意选择好与该活动课联系紧密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复习工作;提示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应用等等。

  ③ 设备、场地等物质条件的准备。物质条件是开展活动课的保证要积极创造这些物质条件。如果物质条件不具备,往往会影响活动的开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应事先

  应根据活动内容和目标以及活动的环境条件等情况,设计相应的活动组织形式。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形式有:

  ② 小组活动。这是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组织方便,活动灵活,有利于每个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和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组活动形式运用的范围很广,如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研究性学习、专题探讨、墙报展览、各种带有竞赛性的活动等。

  ③ 个别活动。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独立活动的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如课外阅读、调查访问、搜集各种实物等。

  ① 注意选择具有学科特点和学科间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方式,如听、说、读、写、思和参观访问等方式。

  ② 注重设计和组织能够让学生获得亲身经历和体验,积累直接经验的活动方式。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读书等。

  ③ 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设计。选择活动空间时,要因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注意可行性、安全性、实效性;要充分利用学校以及社区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如教室、图书馆、各种专用场地以及校外的军营、风景区、厂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等。

  设计活动程序时,特别重视课前的安排、布置过程中的调控指导以及实践活动成果的总结、交流与评价。实践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如调查报告、实物展示、图片展览、座谈、交流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制作录音录像等。

  总结时,主要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活动的成果和感受,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就发言的质量、参与活动的态度、与人合作的精神等进行简洁的描述性的评价。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