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初等教育的发展图式
摘 要: 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是学界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破除通过撤销或扩招来应对学龄人口变动的想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障投入、加强管理,科学管理、重在育人,从而使初等教育的发展适应学龄人口变动的要求。
关键词: 学龄人口变动 初等教育 发展图式
由于一定时间内出生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数年后各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影响是由低到高呈梯度进行的,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规模和比例不同,其对应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应随之变化。在我国,由于生育水平的急剧下降,以及人口再生产惯性作用引起的与20世纪几次人口增长高峰相对应的年出生人口增长高峰,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起伏较大,无疑,这种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而引起的学龄人口的变动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学龄人口波峰到来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加,容易导致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当学龄人口波峰过去后,又容易导致教育资源不同程度的利用不足。就现实状况而言,目前已有许多小学出现了生源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干年后,必将相应地影响初等教育。因此,如何规划初等教育的发展图式,实现学龄人口变动与初等教育的和谐共处,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巨大“难题”。
一、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影响
从理论上而言,学龄人口变动应该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学龄人口的增加;二是学龄人口的减少。但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都必然会对初等教育产生影响。正如社会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所说:任何结构必然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学龄人口变动亦不例外。这种影响,也绝不仅仅是单向的,它应该如默顿所说的那样:有着正向与负向的两面性。
(一)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正面影响。
1.可以缓解初等教育资源紧张之状况。
20世纪末,由于我国人口再生产惯性的影响,正值学龄人口波峰,社会对初等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加,整个社会层面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初等教育师资匮乏、校舍简陋,教育投入总量虽然颇大,但分摊到每一所初等学校则颇显不足,因此导致初等教育师生比偏高,教育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然而,今天由于育龄人口数下降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影响,学龄人口在不断减少。这时,社会对初等教育的需求下降,恰恰可以缓解长期以来初等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藉此契机,初等学校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2.有利于重新合理配置初等教育资源。
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减少,学龄人口也就随之减少。学龄人口的减少不仅腾出了大量的初等教育资源,而且增强了初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使宏观层面优化配置初等教育资源成为可能。因此,对于以前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坚决予以撤销或合并。在保证宏观性、科学性与符合教育规律的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减少学校数量、优化学校规模、调整师生比例,不断地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和设备。由此可见,这些重新合理配置、优化教育资源的措施都得益于学龄人口的减少。
(二)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负面影响。
学龄人口变动恰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初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各种挑战。
1.冲击传统教育观念,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由于学龄人口变动前整个社会对初等教育的需求属于供不应求状况,学校不愁没有生源,相反,社会老百姓却很担心自己的子女能否读到自己喜欢的学校甚至能否进入学校读书。因此,那时的初等教育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但是随着学龄人口的急剧减少,初等教育资源的闲置,目前,包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初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家长和学生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这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改变,必须更进一步以学生为本,切实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此外,随着这种角色的转换,社会对初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初等教育学校及其教师,必须也必然要因应这种要求,因为只有苦练内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等教育才能使“顾客”――家长和学生满意,才能使学校在激烈的生源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初等教育管理体制受到影响,迫切需要改革。
已有的初等教育特别是初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既是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又是以往学龄人口现状社会需求的体现。这种由现实和传统形成的体制,虽然有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并曾经为我国的初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龄人口变动对其必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学龄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已有的某些制度与机制必须作出适当的改革,而那些没有的、但现实迫切需要的则必须尽快构建。这种改革与构建,不是对以往体制的否定,而是提炼与升华。它既包括初等教育管理部门关于管理制度的宏观的、整体性的规划,又包括各个初等教育学校微观的、个性化的设计;既包括初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初等学校对管理职能的重新审视,又包括初等学校教师职责与初等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二、关于两种观点的分析与驳斥
若欲深入分析和探讨学龄人口变动下初等教育的发展,不得不先分析目前流行非常普遍的两种观点。
(一)可以用合并或撤销的方式来应对学龄人口危机。
持此类观点者认为,现在学龄人口大量减少,许多小学都撤销或合并,因此,初等教育可以基于此类经验,采用此种办法,将那些生源较少、地处偏僻的初等学校撤销,做大做强地理位置合适、生源较多的学校。
这种观点不无可取之处,但是试问:撤销合并之后,大量的老师怎么办?因为这不是仅涉及老师个人的小事,而是涉及到许许多多教师家庭,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大事。还有,原来的教育资源,如校舍、土地怎么办?初等学校毕竟有着其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因而,面对学龄人口危机,初等教育并非一撤或一并就可了事。
(二)可以通过扩招学生的方式来应对学龄人口危机。
持此类观点者认为,初等教育也可以采取类似于高等学校扩招的方式来度过学龄人口减少的危机。
但是,试问:还有人四五十岁了还去读小学吗?也许有,但毕竟是极少数的个案,因为这是违背受教育的规律的。大学之所以能扩招,能延长读大学的年龄,那是因为大学充分考虑了人接受教育、人的社会化的终身性、持续性。大学属于高等教育,它是教育的最高层次,人一般只有先接受完了较低层次的教育才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人读完大学以后,可以先工作,再接着读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至于年龄,一般要求不是很严格。相反,初等教育由于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则较难做到这一点。此外,初等教育扩招,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呢?又有何措施可以保证呢?而且,学龄人口减少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规律,纵观世界各国,只要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莫不如此,所以,扩招可以解决一时之需,但并不能长期解决问题,相反,把初等教育做强而非纯粹地做大才是正途。
三、学龄人口变动下初等教育如何发展
学龄人口变动下初等教育如何发展,这不仅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而且是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点。我认为,要应对学龄人口变动,度过学龄人口减少的危机,必须改变观念,亦即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部门和初等教育学校,都必须极其重视这个问题,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深刻理解该问题的严峻性、迫切性,才能在积极利用学龄人口减少的机遇的基础上,化危机为转机,变压力为动力,真正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具体而言,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在学校布置调整中,我们必须全面而严谨地看待问题。学校布局受地方交通状况、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应该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发达、交通状况好的地方可以少一点;经济条件较差,交通状况不好的地方可以多一点。一般说来,初等学校高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好,那么高年级可以相对集中。而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宜适当分散。
(二)保障投入,加强管理。
国务院明确规定,国家是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所以,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教育,加大投入,将初等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为初等学校布局调整建立专用款项。对于这部分经费,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同时,物价、卫生等有关部门也应当负起责任,加强监管,监督收费,尽可能让学生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三)科学管理,重在育人。
由于学龄人口的变动,学校的师生比也会随之而变动,若不及时进行调整,则会因学校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而影响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师生比达到平衡状态,初等教育才会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必须对初等学校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不达标的学校要勒令整改或停办,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去调配已有的初等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对薄弱学校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石人炳.我国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人口研究,2003.01.
[2]田宝宏.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应对[J].中州学刊,2009.05.
[3]丁云祥.陕西省人口变动及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J].人文杂志,2003.06.
[4]徐警武.学龄人口波动下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J].民办教育研究,2006.03.
[5]郑真真,吴要武.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02.
[6]高丽娟,范子阳.未来五年我国学龄人口变化与师范教育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7]车丽娟.保山市学龄人口变化与今后10年的基础教育工作[J].宝山师专学报,2003.22.
[8]林成策,杨健.从学龄人口变动看未来山东省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发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05.
[9]曹海.学龄人口变化对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辽宁教育,2006.07.
[10]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作用[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02.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从世界角度试谈我国初等教育课程问题
摘 要:师范结构调整后培养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任务由高等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承担,初等教育 专业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一致之处是:均注意建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结合的课程管理机制;均力求在课程设置中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创造条件;均从儿童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整合课程门类, 编制课程标准。但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不一致, 改革中课程结构的稳定程度也明显不同, 对设置外语课程的必要性的认识差异更大。中国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既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又应顺应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潮流。
关键词:中国;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比较
当前我国初等教育课程设置呈现多元并存态势,其主要原因是处于师范结构调整过渡时期,对初等教育的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学术性等问题认识上存在困惑,课程设置研究相对滞后应从前瞻性、整合性、合理性、辐射性四方面实现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整体优化,同时要体现初等教育专业的特点。
我国近几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是近十多年世界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既应当是植根于中国国情的改革, 也应当是反映共同的时代需求、符合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改革。
因此, 对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比较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着眼于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的比较。
一、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们立足当代, 兼顾二战以来的课改历史, 重点了解与研究了近十多年美、日、俄、澳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考察了台湾、新加坡、香港等具有汉文化背景的国家或地区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也考察了泰国、印度、埃及、坦桑尼亚、智利等具有代表
意义的发展中国家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当代世界初等教育课程的改革, 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一) 在课程目标方面,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较为注意学生基础性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和儿童的发展需要,提高初等教育质量,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倾向于将提高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 又称"基础学力") , 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具体些说, 除了传统的读、写、算基本技能外,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十分关注信息技能和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综合性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二) 在课程结构方面, 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初等教育课程基本结构已趋于成熟与稳定,有关改革主要表现为局部性的微调
二战结束以来, 以美、日、俄、英、法、德、意、澳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性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差不多每几年或十多年就来一次。经过多次研究和改革,20世纪后期,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初等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已趋于成熟和稳定。[1]在此次世界性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只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局部性的微调, 课程结构的基本格局没有明显变化。例如, 日本只对原有的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进行了两项局部性调整:一是适当削减了国语、算术、理科、社会四门课程的课时比例, 二是增设了"综合学习"课程。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也都没有对课程基本结构作大幅度调整。
从课程门类的角度看, 当今世界的主流性初等教育课程, 可依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的大小, 依次排列为:( 1) 语言课程;( 2) 数学课程;( 3) 科学课程;( 4)艺体课程;( 5) 德育课程。
我们认为, 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初等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果需要, 一般只会出现局部性的微调。
二、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向与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相异之处
我国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向与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不一致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不一致
纵观当代世界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其基本目标,首先是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要, 其次是强调通过改革更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基础性学习能力, 为未来的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再次是根据各自的国情调整课业负担, 使之与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要相适应。
中国当前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是在应试教育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情况展开的,因此改革的基本目标, 是将主要着眼于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旧教育, 转变为主要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新教育。
(二) 课程结构的稳定性不一致
由于已经经过多次相互间的取长补短, 进行过多次改革调整,20世纪后期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初等教育课程基本结构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定, 加上课程基本结构本来就不宜也没有必要进行经常性的大幅度调整, 在此次世界性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 课程的基本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倾向于保留原有课程结构的基本格局, 只对课程基本结构进行必要的局部性的微调。[2]
如果将学习人家的先进做法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考虑, 中国原有初等教育课程结构, 有没有必要在一次改革中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调整, 值得研究。[3]比如, 原有的"思想品德"已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传统课程, 这一课程本来就与"生活"、"社会"密不可分, 现在人为地复杂化地将其演变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其必要性值得推敲。
三、总结
我们认为, 中国是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国, 并且是个越来越开放的大国, 最新的初等教育课程方案, 应当考虑外语课程的开设; 但中国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方面, 地区差别极大, 在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且对外交流频繁的地区和部分中等城市, 有必要也有条件开设外语课程, 而内地不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当滞后, 对外交流极少, 在这些地区的小学开设外语课程, 不仅非常困难, 而且没有多少必要。因此我们认为, 在目前情况下, 全国性的初等教育课程方案宜将外语课程设置成可开可不开的选修课程, 让各地根据需要和可能自行决定是否开设。
初等教育专业课程门类多覆盖面广,其中培养职业技能的课时就占了相当的比例。不比 其它本专科课程的专门和单一,课时总数往往"溢 出" 。在课程设置时除上述提出进行整合优化外,还应提倡课堂教学上精讲,课后保证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多练,避免出现本专科毕 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实践能力方面还不如中师毕业生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注意理论与实 践两者并重,蔡元培说过,"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二者并进始可" 。一方面 加强基本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中要特别注意教学见实、实习活动的安排,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反复几次,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的增长。
我们相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当代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必将经历一个反思、调整时期, 最终将回到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轨道上。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42-110.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29-168.
[3]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 2005,(12).
作者简介:申枭(1993.8-),男,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2011级小学教育(师范)本科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