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有什么症状?小麦在什么时期得这病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 1.苗腐 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2.穗腐 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3.茎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 小麦赤霉病,扬花期染病,灌浆期见病,一旦发生,很难防治。防治该病,预防为主,要掌握两点,一是时间上,二是药剂。在小麦抽穗后扬花5-10%进行喷药预防,这几年提倡见花就打的防治措施。选用氰烯菌酯、氰烯.己唑醇、 戊唑.多菌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咪鲜.多菌灵、多.铜喷雾防治,间隔5-7天“齐穗期”再防治一次。
什么是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赤霉病可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病,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对小麦影响最为普遍和严重。表现为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小麦赤霉病为什么很难防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域及其江淮地区每年多发病,我们安徽长江流域每年春季雨水频繁,空气潮湿,赤霉病每年都有大爆发的可能,为此,我们当地植保网站把防治赤霉病当做小麦病虫害的重点,提前发出预测、预报、预而小麦抽穗扬花期也是赤霉病病菌最易侵染并造成穗腐的,尤其抽穗扬花期多雨的气候性病害,在正常年份可能不发病或发病很轻,看到别人防了没有发病,自己没有防也没有发病,就有一种侥幸心理。一定要克服这种侥幸心理,不管抽穗扬花期天气怎么样,都要喷药预防,最好是天气。研究和现实情况证明,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防治,我们完全可以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降低至一个很低的范畴之内。而做好预防就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说一说赤霉病的问题。等,会加重赤霉病发生为害流行,因此赤霉病通常防治最佳时间为小麦扬花初期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不可逆的病害,防病,以后飞机不潵药,我们就提前打药,因防睌了不起作用,在小麦抽穗前要打一次药,扬花前打一次药,药到药店都有卖的,你说明治什么病,生育期都能为害,引起苗腐、茎基腐和穗腐。一般是在小麦抽穗开花期开始发病,以成熟期发病最严重。发病初期,先在个别小穗基部或者颖壳边缘或者尖端出现褐色水渍状斑点,以后扩大到整个小工作人员都会给你治病的药,小麦要长的好,在开也就是说,一旦发生后,根据防治的时间,或多或少都会造成减产,如果发生后防治及时,可能会少减产一些,如果发生后,防治不及时,绝收的可能性都会存在。,即看到开花株数5-10%时一般。
小麦赤霉病如何治理
小麦赤霉病 应该在齐穗期喷施杀菌剂预防,一旦发生就晚了。 药剂防治。①防治适期。药剂防治赤霉病的效果与喷药时期关系很大。一般情况下在始花期(扬花率10-20%)用药最好。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一般年份第一次施药保护花期,以后再按病情、品种、抗性及天气变化,决定是否第二次用药。要特别注意,如果第一次喷药量不足或错过了防治适期,对防治效果有很大影响。补救措施是用加倍的药量、均匀周到细致地喷施防治。②用药种类。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比较理想。使用方法可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注意亩用水量不能低于两喷雾器水。 由于农药企业生产工艺,含量,隐性成份,所以请根据病情到当地经销商寻求理想的杀虫剂和更好的解决方案。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用。
小麦赤霉病的最佳防治期是什么时间?
小麦赤霉病,扬花期染病,灌浆期见病,一旦发生,很难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预防为主,要掌握两点,一是时间上,二是药剂。在小麦抽穗后扬花5-10%进行喷药预防,这几年提倡见花就打的防治措施。用氰烯菌酯、氰烯.己唑醇、 戊唑.多菌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咪鲜.多菌灵、多.铜喷雾防治,间隔5-7天“齐穗期”再防治一次。
小麦赤霉病症状是怎样的?
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为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 (1)苗腐。 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原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断口褐色,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2)茎基腐。 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3)秆腐。 多发生在穗下第1、2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斑也可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4)穗腐。 发生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密生小黑点,即子囊壳。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危害是什么?
我国小麦主产区分布广泛,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农民耕作管理方式不同,因此小麦病害的种类和发生也不同。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是一种“喜欢”温暖潮湿环境的疾病,发生在我国小麦种植区;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尤其是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区受损最为严重。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面粉产量降低,面粉色泽差,受感染小麦的营养价值降低,口感也大大降低。发病初期,小穗颖壳基部出现水浸淡褐色斑点,病情蔓延后可达全穗。天气潮湿时,病穗颖节或小穗基部会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黏液霉,若穗轴受感染,可能出现白色穗。茎腐病可发生在小麦幼苗至成熟期,茎基受损后会发生褐变。后来麦苗基部变软腐烂,导致全株死亡。茎腐病通常发生在小麦地上部。发病初期叶鞘内可见水浸绿斑,病情蔓延后在发病部位上方变黄,影响抽穗和穗部质量。小麦赤霉病幼苗腐烂通常是由携带细菌的种子引起的。从萌发到苗期,芽先变成褐色,然后根和冠腐烂,使小麦难以出苗或出苗后逐渐死亡。当田间湿度较高时,病区也能长出粉红色的霉层。从表中可以看出,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福美双及相关化合物证书占注册证书总数的91.6%。控制结痂,需要掌握控制器。如果抽穗期持续下雨,有可能扩散,喷洒时间宜早不宜迟。第一次喷施应在10%小麦抽穗至开花初期进行,间隔5-7天,第二次喷施应进行。喷洒时,要注重麦穗的均匀喷洒。如果喷洒后下雨,需要在雨后补喷。它是由种子感染或土壤中的疾病残留引起的。首先,幼苗的芽鞘和根鞘变成褐色,根冠腐烂。病情较轻的幼苗偏黄偏瘦。出现在小麦花期之后,最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渍水的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形成黄色小穗。湿度高时,在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的霉层。籽粒干燥,伴有白到粉的霉变。小穗发病后蔓延至穗轴,发病部位呈褐色,使发病部位上方的小穗形成枯萎的白色穗状花序。可发生于幼苗出土至成熟期,小麦植株基部受损后变褐腐烂,导致全株死亡。茎有两个节段,最初在叶鞘上出现涝渍失绿,然后蔓延为淡褐色到红褐色的不规则腐烂,多发生在穗下底点或伸入茎内。病情严重时,会造成病患部位发黄,有时无法打头或取出发黄的耳朵。气候潮湿时,患病部位可见粉红色的霉层,患病植株容易被风吹断。
小麦赤霉病有哪些?
症状 小麦生育阶段均能受害,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在田间以穗腐最常见。通常在乳熟期于小穗颖片基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病情扩展可达整个小穗或多个小穗。病小穗或病穗呈枯黄色,潮湿天气在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长出粉红色粘胶状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若穗轴或穗颈受侵染可造成白穗。在病害发生后期,若遇潮湿天气,长粉红色霉层的地方会长出黑色小颗粒,即病菌子囊壳。种子萌发至幼苗期若病菌侵染幼芽鞘、根鞘或根,可引起褐色腐烂,使种子不出苗或出土后死亡,即苗枯,病部也可长出粉红色霉层。茎基部受害后变褐色,后期变软腐烂,造成整株死亡,即茎基腐。拔起病株时,易在茎基腐烂处撕断,不能连根拔起。 病原 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其中最主要的种类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3~5个横隔;有性世代为玉米赤霉菌〔Gibberelle 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子囊壳散生或聚集于病组织表面,卵状至圆锥状,顶部有瘤状突起。子囊壳在最适温度15~20℃之下,2~3天即可形成,在25℃条件下子囊壳5~10天可形成子囊孢子,如土壤湿度80%以上,地面的玉米秸秆即可产生很多子囊壳。子囊孢子在小雨或有露水时释放量最多。子囊孢子萌发最适温为25~30℃。 发病特点 造成麦类赤霉病的初侵染源南方主要是水稻秸秆,华北主要是玉米和棉花秸秆,东北主要是小麦和杂草残体上越冬的子囊壳上产生的子囊孢子。常年以小麦扬花期子囊孢子的1次侵染为主,多雨年分后期的分生孢子也有重复侵染。小麦扬花期多雨是此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偏施氮肥的麦田,因田间潮湿郁闭,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抓好麦田开沟排水系统,降低田间湿度;清除田间和田头玉米、棉花秸秆等病残体。 (2)药剂防治。扬花初期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80%多菌灵微粉50克加水10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若扬花期碰上连阴雨天气,可第一次药后7天再用药1次。
小麦赤霉病是怎么发生的?
1、苗腐由带菌种子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引起。2、茎腐也是从幼苗到成熟期均可发生,导致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直至全株枯死。3、穗腐受湿度影响,湿度较大时,病斑处会有粉红色的胶装霉层。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点,即子囊壳。4、病菌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并且以其顽强的腐生能力,土壤和带病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病残体上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以及带病种子是下一个生长季节主要的初侵染源。
小麦赤霉病严重影响产量,需要提前做好哪些预防呢?
在小麦的高产率期间,该疾病是影响生产的主要原因。例如,Bibbean疾病,有一个最大的特征是腐烂的,最后一半是干燥的,秕种子,谷物的颜色,使这种情况。发红的发生不仅会使大量小麦造成大量的小麦,而且影响小麦的质量。小麦红奶油严重减少,农民预先预防,而且该方法很简单。 在过去的几年里,当小麦温柔时,农民易于存在,许多种植者认为,如果有一个连续的下雨天,当有一个连续的下雨天,它易于发红。只要它在小麦期间被压制,就可以有效地预防。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认为gemilic疾病只发生在小麦期间,在耳朵的感染症状中只有更明显。 事实上,小麦凝胶减少从播种到收获,每次生长期可能会感染沉默,特别是在春天,雨水相对较大,而小麦也会在返回后感染沉默。当在小麦幼苗中感染,通常在茎碱中时,发生了常见的易感性,并且幼苗从芽开始腐烂。第二个被感染的是茎基,基础腐败,最后一个是最后一个。尖峰感染,即,我们经常看到惊人的症状。 因此,当预防小麦发红时,有必要从幼苗时期开始预防,特别是今年3月份的下雨,田野湿度相对较大,这有利于芽染症的发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及时。此时,它可以预防碧癫痫疾病。即使它被小麦治疗,甚至是加工方法,那么控制效果也很好,它不会减少生产,因为我们已经提前开始预防。 在小麦返回后,在3月中旬到早期,除了预防纹身外,还有外尿布疾病,必须及时防止Gemilic疾病。制药,控制小麦发红,纹身疾病和白色动力疾病是相似的,它们都是真菌疾病。如吡唑,烯烃酯,包括美国常用的磷咯醇,可以防止苯基醚甲基三甲烷的发红。 对于我们的种植来说,壁炉很难。它必须提前认识预防。在3月,及时,及时,它可以用来使用2?3次,它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在举行标题之后,当预防被吹来时,它可以控制红晕的传播。 虽然小麦红肿主要感染疾病,但它将发生在苗期,所以在预防和治疗中,有必要掌握时间,选择药物。特别是在播种密度下,存在长的趋势,该领域不容易,发生的机会也相对较高,并且必须预先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