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内科杂志属于国家级刊物么?
不是,是省级的。辽宁省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不是核心期刊,医学核心分为统计源和北大核心二种。
一般来说,在哪些期刊上面发表医学论文比较合适呢?
看你们单位或者当地卫生厅要求什么级别的杂志了!常见的有省级,国家级,统计源核心(科技核心),北大核心(中文核心),前面两个好发表,后面两个核心的不好发,如果你找中介自己也有非常好的文章,差不多在6000以前,其他的别相信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方有哪些?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临床表现之一,多见于青少年。风湿热是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心脏、关节、皮下组织。风湿性关节炎呈游走性,受累关节常为大关节,尤其是膝、踝、肘和腕关节。典型表现为红、肿、热、痛、压痛和活动受限。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而很少出现关节畸形。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系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致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外邪侵袭人体,或壅滞于经,或郁塞于络,气血凝滞,脉络痹阻而成。治疗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方一】清热宣痹汤(张沛虬) 【出处】《名医名方录第四辑》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桂枝10克,防己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灵仙30克,豨莶草15克,黄柏12克。 【功用】清热通络,宣痹胜湿。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热痹),症见高热,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腻或黄腻。 【方解】本方由仲景白虎加桂枝汤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泄肌热;忍冬藤、豨莶草、威灵仙、防己、黄柏清热宣痹,舒筋通络;桂枝辛温,在大队寒药中,能增强该方祛风湿通经络的效果。天花粉、生甘草清热生津,调和诸药。共奏清热通络、宣痹胜湿的作用。 【药理】白虎汤有显著解热作用,并可抗感染。桂枝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作用,桂枝总挥发油对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过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剂型关节炎有抑制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显减轻甲醛性关节炎大鼠的踝关节肿胀程度;还有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先煎石膏,约半小时后,将其余药物一起兑入,再煎半小时取服,每剂煎2次,日服1剂,分2次温服。如病情严重,可日服2剂,分4次服用。 【方二】五桑四藤防己汤(魏长春) 【出处】《名医方证真传》 【组成】桑叶10克,桑白皮10克,桑枝15克,桑椹子12克,桑寄生10克,钩藤10克,鸡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天仙藤15克,防己10克。 【功用】清热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本方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属阴虚血热或久服辛燥走窜之品致阴液亏虚者。症见风湿性痹痛,骨节酸楚,脉弦细,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以五桑为主,四藤及防己为辅。方中桑寄生补肾健腰;桑椹子补肝肾、养气血;桑枝祛风湿、利关节;桑白皮清热利湿;桑叶疏风散热;鸡血藤活血养血,通痹止痛;忍冬藤清热祛风;钩藤平肝熄风舒筋;天仙藤疏通气血、利湿蠲痹;防己治关节肿痛。10味合用,具挟正达邪,驱除风湿,舒筋活络,调和气血之功。 【药理】桑叶煎剂体外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桑白皮有镇痛作用。忍冬藤、鸡血藤具有抗炎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显减轻甲醛性关节炎大鼠的踝关节肿胀程度;还有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方三】调湿方 【出处】《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组成】地骨皮30克、羚羊骨18克、薏苡仁30克、云苓皮30克、桑枝30克、威灵仙15克、白茅根18克、生石膏30克、鸡血藤30克、穿破石30克、接骨木30克。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者。症见大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全身酸困,发热,烦渴,纳差,尿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方解】方中地骨皮清骨泻火,达肾凉血;羚羊骨、水牛角深入筋骨,熄风清热止痛;生石膏、鸡血藤缓筋通络,活血清热,气血两清,入筋止搐;云苓皮、白茅根善清温火,功专消肿,专利皮肤水结;老桑枝祛风活络,通利关节,善治周身风湿痹痛;接骨木、穿破石祛风利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攻坚散结,壮骨和胃;蜈蚣、威灵仙通经达络,走而不守,引药力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可入络清热,入筋祛湿,入皮消肿,入血通脉,入骨止痛,入关利节。 【药理】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对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薏苡仁抑制肌肉收缩,镇痛解热。白茅根可抗菌解热。生石膏对内毒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效果。鸡血藤有抗炎作用。 【用法】将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取汁约300毫升,日服2次,1次150毫升。每日或隔日1剂。 【方四】独活寄生汤 【出处】《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组成】独活15克、寄生40克、秦艽15克、防风15克、细辛3克(后下)、川芎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白芍40克、桂枝20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20克、党参20克、甘草10克。 【功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每遇潮湿或气候变化疼痛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方解】方中独活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为君药;防风,秦艽祛风散湿,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细辛祛寒止痛为臣药;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养血活血;党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本方特点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攻补兼顾,祛邪扶正,扶正不碍邪。 【药理】药理研究显示,独活寄生汤有抗炎作用,对角叉菜胶和甲醛所致足跖肿胀有抑制作用;还可以镇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早晚温服,疗程15~30天。 【方五】身痛逐瘀汤 【出处】《现代中医药》 【组成】当归30克,川芎15克,红花9克,桃仁9克,五灵脂9克,威灵仙15克,秦艽15克,羌活12克,川牛膝12克,香附12克,地龙15克,乳香9克,没药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通络,逐瘀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瘀血阻络者。症见关节刺痛难忍,伴有麻木感,屈伸不利,舌质暗兼有瘀点,脉涩而沉。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红花、桃仁活血逐瘀;五灵脂、乳香、没药消肿止痛,活血逐瘀;地龙、川牛膝、秦艽、羌活、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秦艽具有抗炎作用,所含秦艽碱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肿和足肿;并有抗过敏和镇痛作用。牛膝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激活小鼠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促进炎性病变吸收等,以发挥抗炎消肿作用。羌活对多种实验性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促进佐剂型关节炎模型动物全血白细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次服250毫升,早晚各服1次,10剂为一个疗程。 【方六】四妙汤加减 【出处】《中国校医》 【组成】忍冬藤20克,苍术10克,薏苡仁15克,知母10克,牛膝6克,木瓜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当归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属湿热者。 【方解】方中忍冬藤清热解毒,善治热痹;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二者配合具有清热燥湿之效;苍术、黄芪、牛膝、木瓜既能祛湿,又能舒筋通络;生地入血分清热凉血;芍药、甘草敛阴养血,缓急止痛,佐以川芎、当归有助于血脉之畅通;诸药合用药症相合,使湿祛热清,病症自除。 【药理】忍冬藤具有抗炎作用。知母有解热抗炎作用,对大肠杆菌所致家兔发热有解热作用,对鹿角菜胶性大鼠脚爪水肿及棉球性肉芽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木瓜对动物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消肿作用。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服。10~20天为1个疗程。 【方七】通阳活血汤 【出处】《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组成】当归15克,桂枝10~15克,白芍12~30克,黄芪15~30克,细辛3克,通草12克,川芎、防风、桃仁、红花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通阳养血,散寒除痹。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日久病邪不去,阳虚血弱、寒凝痹阻者。症见四肢关节疼痛,遇寒凉加剧,得温热则舒,面黄少华,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 【方解】全方以桂枝、黄芪、细辛补气温阳,散寒通脉;以当归、白芍养血柔筋;以川芎、桃仁、红花活血通络;以防风、通草疏风祛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予攻予补,攻补兼备。 【药理】桂枝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对过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剂型关节炎有抑制作用。白芍调节免疫,白芍总苷及芍药苷有镇痛作用。细辛有较强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明显,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少炎症组织和渗出液中细胞含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 【方八】消痹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杂志》 【组成】桂枝10克,羌、独活各10克,防风10克,木瓜10克,淫羊藿15克,豨莶草15克,络石藤15克,丝瓜络15克,伸筋草15克,秦艽10克。 【功用】祛风通络,除湿通痹。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属风寒湿痹者。症见大关节肿胀疼痛,遇寒凉加剧,得温热则舒等。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秦艽、豨莶草祛风湿;防风、伸筋草、丝瓜络、络石藤祛风通络;木瓜和胃除湿;淫羊藿温补肾阳;桂枝温通经脉。诸药合用,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除湿通痹的作用。 【药理】羌活、独活均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木瓜对动物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消肿作用。豨莶草对于实验性关节炎具有消炎作用,可降低血ASO、ESR。秦艽碱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肿和足肿,并有抗过敏和镇痛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8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天为1疗程。 【方九】活血通络汤 【出处】《中华临床新医学》 【组成】黄芪15克,苡米30克,羌独活各10克,秦艽10克,寄生15克,熟附子6克,桂枝6克,丝瓜络10克,鸡血藤15克,当归15克,川芎8克,木瓜12克,茯苓15克。 【功用】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方解】黄芪、苡米健脾利湿,益气生血治本;当归、鸡血藤、川芎、丝瓜络补血养肝,活血通络;羌独活、秦艽、熟附子、桂枝祛风化湿,温经散寒止痛;茯苓、寄生、木瓜有补肾强筋、利水渗湿之功。 【药理】黄芪、当归有调节免疫功能、增加机体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可提高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川芎抗血小板凝集,溶栓,降低血液浓度,抗痉挛,减少血管渗出和水肿。苡米抑制肌肉收缩,镇痛解热。附子所含生物碱对渗出性炎症有抑制作用,且同时抑制渗出液中白细胞的渗出,此外还具有镇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
你好!你对单氏中医了解吗?靠谱不
单氏中医院是2001年建院 后经过多次改制 改名发展到今天 单氏中医疗法更是五代传承 有着百年积累bai 第一代清朝咸丰年间的单玉甫先生,在吴鞠通“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理论指导下,在治疗水鼓、气鼓、血蛊等方面提出独创的“宣上、开中、导下”的学术理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疾病的理、法、方、药的统一结合。 第二代光绪年间的单增顺先生,在父亲单玉甫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熟读古代名家典籍,总结出单氏中医治疗水鼓、气鼓、血蛊等病症的原则:“驱邪而不伤正”、“补益肝肾不留寇”、“三焦得通、气血得和”。 第三代伪满期间的单文明先生,在单氏中医独创的“宣上、开中、导下”治疗肝硬化腹水(即水鼓、气鼓、血蛊)的学术理论指导下,根据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变化,寒热虚实不同,对单氏中医传统汤剂进行加减。单氏中医自创治肝散剂“夕汉散”、“分利散”、“清肝散”使肺气得宣、中气得和、气血得通,邪去而正自复。 第四代传人单守先教授于一九七二年接受由国家科委指派的肝病研究科研课题:1972年国家科研课题《黄疸病临床观察研究》、1973年的国家科研课题《肝硬化临床观察研究》,在继承家传的治疗肝病理论基础上结合在科研方面的系统分类及分型,总结出一整套治疗各类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肝癌的理论方药,并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3项。 第五代单晓春教授,也就是现单氏中医院院长,在单氏中医独创的学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临床经验的总结,发表了多篇论文和书籍专著,先后出版了《肝脏疾病的诊疗指南》、《中医对肝病的治疗》等专著,并在《国际消化疾病》杂志、《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等国内外期刊发表重要论文,经吉林省卫生厅批准审核通过“舒肝乐冲剂”药品专利,并成功申报多项省级科研课题“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研究”、“龟甲养心熄风胶囊院内制剂的研究”,“单氏中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辨证治疗”“单守先教授运用宣上、开中、导下法治疗鼓胀病学术思想整理研究”等。取得吉林省药监局批准文号的院内自制药品18种。 主治擅长:各类型慢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胰腺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肝肿大,脾肿大,门脉高压,肝肾综合征,肝癌,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系统疾病,胆囊癌等各类型肝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