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技巧

中国传统医药包括哪三个部分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7-28 21:30:16

中国传统医药包括哪三个部分

中国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其他民间医药三个部分。1、中医药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为基本经典的传统医药,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主流医学。2、民族医药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经过30年的发掘整理,已有近40个少数民族发掘整理出版了本民族传统医药的代表性著作。3、民间医药民间医药有两个概念,一是在体制上以公私来分,民间医药是指非公有制的民营医疗机构和民间医生;二是在学术上以朝野来分,民间医药是指当代中医教育体系之外不属于《黄帝内经》一脉的流散于民间的草医草药。如云南的“黄家医圈”、陕西的“太白七药”、某些道家医学和佛家医学,以及一些既不属于主流医学,又无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草根一族。古代有一种“为国医所不道”的“走方医”、“草泽医”,或叫“铃医”、“串雅”,就属于这一类(见清·赵学敏著《串雅内外编》)。传统医药中的民间医药,指的就是第二种概念的民间医药。有的学者曾经把这一类民间医药作为中医药的初级阶段,但后来发现他们纵使“上升”一格,也并不属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主流一脉,而且自成体系,自称“另类”,仍然“为国医所不道”。于是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在传统医药内给它留下位置,称它为“民间医药”。

中华传统医药都有什么?

  ●我国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其他民间医药三个部分。三者在学术上都是平等的。   ●中国的传统医药把“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作为重要内容,扩大并深化了“非遗”的内涵,最能够体现“非遗”的精神和灵魂,是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纲。   ●行业标准是比较高的规范,是一个圭臬。但人文学科尊重独创和唯一。所以,给一点宽容,留一点空隙和余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制订行业标准时应该注意的。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项目众多。随着现代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高速消失、过度开发、瞬息变异的危险,保护任务极其繁重。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取得很大进展,文化部门正在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其中包括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标准在内。对此,笔者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传统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医药。根据我国存在医药文化多样性的实际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我国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其他民间医药三个部分。   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为基本经典的传统医药,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主流医学。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经过30年的发掘整理,已有近40个少数民族发掘整理出版了本民族传统医药的代表性著作。   民间医药有两个概念,一是在体制上以公私来分,民间医药是指非公有制的民营医疗机构和民间医生;二是在学术上以朝野来分,民间医药是指当代中医教育体系之外不属于《黄帝内经》一脉的流散于民间的草医草药。如云南的“黄家医圈”、陕西的“太白七药”、某些道家医学和佛家医学,以及一些既不属于主流医学,又无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草根一族。古代有一种“为国医所不道”的“走方医”、“草泽医”,或叫“铃医”、“串雅”,就属于这一类(见清·赵学敏著《串雅内外编》)。传统医药中的民间医药,指的就是第二种概念的民间医药。有的学者曾经把这一类民间医药作为中医药的初级阶段,但后来发现他们纵使“上升”一格,也并不属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主流一脉,而且自成体系,自称“另类”,仍然“为国医所不道”。于是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在传统医药内给它留下位置,称它为“民间医药”。   例如“黄家医圈”是以“中生万物”“人命乃万命之首命”为哲学基础的一种医学理论,以“万物有圈圈为界,万物有网网相联”揭示人体各部分功能的内在联系。黄氏家族从唐五代延续至今,祖籍福建邵武(王国维先生有考据),世代传承。其一支转辗迁徙,后在云南昭通巧家落户,今于云南昆明行医。有《黄氏医圈》(黄传贵编著)一书传世。   “太白七药”又称“秦岭七药”,是以“七”字命名(如桃儿七、红毛七)的一类草药,约有115种,主要分布于陕西秦岭山脉,以“四梁八柱”理论指导临床应用,是藏在深山老林的另一处土著的医学宅第。今人已出版《秦岭七药》(毛水龙主编)、《太白七医研究与应用》(宋小妹、刘海静主编)等著作。   其他的民间医药包括民间的一技之长,在此不一一列举。   从“非遗”角度看传统医药的内容   中医药和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其他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在学术上都是平等的,尽可以各展其美,各美其美;相互之间,更应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各医种的基本内容大致分总纲、医养、药物、节庆四个部分:一是总纲,或称总题。如传统医药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方法。二是养生及医疗。包括养生、诊法、疗法(或合称诊疗法)。三是药物。如药材,饮片炮制技艺、成药制作技艺;老字号企业文化。四是习俗和节庆,如清明辟瘟习俗、除夕饮屠苏酒之类和传统药市。中医药分这四部分,民族医药也分这四部分。为了留有余地,还可以加“其他”一类,如藏医是和天文历算连在一起的。医学和天文连在一起,甚为普遍。中医有五运六气,彝医和太阳历关系密切。这是各类文化互相交叉的内在因素决定的。中医的气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与传统体育,药膳与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烹饪),养生文化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都有交叉。   “传统医药对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但有人认为失之于虚、言之于玄,令人难以理解。事实上,各民族、各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各不相同,每一种认知都是打开生命奥秘的一扇窗户和一把钥匙。苗族有苗医生成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已故老苗医龙老六曾口述《事物生成共根源》一书,公认是苗医药的哲学基础。傣文经书《嘎牙山哈雅》(意译为《人体解说》),就是一本讲“生命起源和人体生长发育的书”。彝医有《娃娃生成书》,是从彝族毕摩经《作祭献药供牲经》中摘录的,描绘了人体生长的全过程。以西医和中医来说,西医将人体分为运动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系统等九大系统即九大生理解剖功能,这是对人体生命的一种微观观察和精确认识。中医将人体分为阴阳、脏腑(五脏六腑)、经络(十四经脉)、气血几大功能部门,是对人体生命的一种宏观认知和动态把握。传统医药从不同角度、不同信仰、不同层面认识人的生命,并引申出不同的养生方法、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各有所见,各有所长,为人类的医疗保健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在传统药部分,一般都重视饮片和成药的制作技艺,因为手工技艺是“非遗”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商言商者过分重视形而下的“物”和“术”,容易忽视制作技艺的原创精神、思维特点、无形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古代,民族地区商品化程度极低,无古老的民族药药店,谈不上什么经营思想。但中药店古代就有,于是形成一种中药“老字号”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蕴含着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如北京同仁堂的“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前一个“必不敢”,是“不减料”;后一个“必不敢”,是“不偷工”,合起来是“不敢偷工减料”。上面还有一层,叫“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冥冥中由老天在监督着人们如何做。这就涉及到中国人的信仰形式。这信仰形式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此外如杭州胡庆余堂的“戒欺”(堂匾)店规,“药业关系生命,尤为万不可欺”。广州陈李济的股份合作,“同心济世”。原文是“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还有许多老字号药店在制作名贵中成药时有意在稠人广众之中公开投料,招摇过市,以昭信誉。如做全鹿丸时抬着大鹿游街,做人参再造丸时晚上点着黄金大蜡烛在众目睽睽之下投料配料,其目的都是为了袒露诚意,取信于民。   药品是救死扶伤的特殊商品,同样一个“货真价实”,其责任,其权重,其作用,其后果,在药店和在别的商店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中药老字号的企业文化。   当然,其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最终得体现在产品质量上。所以,以老字号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老字号的企业精神,二是传统中药(多为名牌)的制作技艺。在数字化处理的时候,“企业精神”比较虚泛,难以表现;特别是老字号基本上都经过技术改造,传统手工艺很少保留。于是传统名药制作技艺中的若干关键环节,若干“绝招”,成了传统中药“非遗”保护的重点。   前几年评审“非遗”项目时,出现过“某某某中医药文化”等项目。后来有专家指出,这种“某某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的命名方式,内容过分笼统宽泛,逻辑上有循环往复之嫌,应该换一种项目名称来表述。这个意见颇有道理。但并不是说中药老字号的中医药文化就不存在了。相反,这正是一种值得珍惜的企业精神,是现代社会缺失或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需要继续发掘并加以发扬广大。   传统医药作为“非遗”的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口头传统与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我国加入了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邹启山主编,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中的“安第斯卡拉瓦亚的宇宙信仰形式”即属此类。其实,世界上的传统医药都可以包括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之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按照当代社会的语境和一般认识,文化属于社会人文科学,而中医归于自然科学。但中医有丰富的哲学思维和人文精神,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是“两栖”的人类生命科学。中国的传统医药把“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作为重要内容,扩大并深化了“非遗”的内涵,最能够体现“非遗”的精神和灵魂,是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纲。具体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门类资源对象,主要有生命与疾病认知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和表现空间,代表性的养生理念和养生方法,代表性的诊法和疗法(或合称诊疗法);中药老字号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传统配本和手工制剂技艺;传统饮片炮制技艺和成药制作技艺;有关传统医药的习俗和节庆;传统医药传承人的生平、业绩及技艺表演等等。如此梳理下来,传统医药类的“非遗”项目,无论申报和保护,都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要做。传统医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也显得更为重要。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的非遗项目共分十个大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我国在2005年后非遗申报和评审初期,原则上是申报什么,评审什么;谁先申报,谁占先机。申报项目是无序的,整个工作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经过近10年的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对深化改革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要求,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规划性,减少随意性;加强主动性,减少拉动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正在制订采集方案编写规范、数字资源采集实施规范和数字资源著录规则,为相关行业标准的制订提供了条件。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行业标准的制订,可以分三种情况:一是应该标准化而且可以标准化的,二是应该标准化但一时难以标准化的,三是不能够或不应该或不必要标准化的。因为其中有许多模糊的、感性的、瞬息万变的内容,为模糊数学认可的东西。行业标准是比较高的规范,是一个圭臬。但人文学科尊重独创和唯一。标准化以后,也可能成为一块板结的土地,一个“闲人莫入”的篱笆。所以,给一点宽容,留一点空隙和余地,是“文以载道”应有的担当,是“厚德载物”题中的含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制订行业标准时应该注意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是国家级杂志还是省级杂志?

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而省级期刊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为省级期刊。《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主办单位: 中国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另外,刊物上未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因此,《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是刊物省级。

什么是民族药?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里指的传统医药,按我的理解,应该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具有无可争议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当然代表。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其中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彝医药、侗医药、土家族医药、回回医药、朝鲜族医药等等。医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与医学积累。在55个少数民族中,已整理出传统医药资料的有30多个民族。由于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各个民族的传统医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后来的继承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医学体系。有的正在总结整理,梳理和提炼出系统的理论来。有的则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单方验方和医疗经验。但总体来说,各个民族医药都不是中医药的某个分支,而是中医药的姐妹。至于民族医药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一个新创立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而是多种民族医药成分聚合在一起的一个学术总称和工作定义,从其民族性、历史性、传承性而言,它们和中医学有着相似的哲学思维、医疗特点、用药经验和历史命运,都属于中国的传统医药。 民间医药则是蕴藏在民间的养生习俗、单方验方、草医草药和医疗方面的一技之长者,他们并不一定受中医学的理论所指导,也很难归属于某个民族医学,人们一般通称其为“民间草医”、“医药方面的一技之长者”或“民间确有专长人员”。 “民族医”的概念至少在50年代已经出现。“民族医学”、“民族医药”则于20世纪80年代普遍见于正式文件中。事实上,民族医药的概念可以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概念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犹如民族工业、民族企业、民族经济的用词一样。这里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本国的、本土的、非外来的意义。狭义的概念就是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由于在现阶段的中国,“民族”一词习惯上是“少数民族”的简称,所以上述“民族医药”的概念不会产生歧义,也不可能把中医学包容在内。 综上所述,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在“附则”中规定:“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这表明,民族医药有自己独立的学术地位,享受与中医药相同的政策。在不违反《中医药条例》的前提下,民族医药可以有特殊的待遇。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在民族自治法、民族自治条例的范围内,允许制定某些相应的因地制宜的保护、继承、发展的具体措施。 同时,中国的传统医药包括民族医药、民间医药也是世界传统医药的一部分。世界卫生组织于1976年把传统医药列入工作日程。在2002年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2002~2005年传统医学战略》中,对传统医学下了确切的定义,指出“传统医学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传统医学疗法包括药物疗法(如使用草药、动物器官和/或矿物)和非药物疗法(如在基本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进行,比如针刺疗法、手法治疗及精神治疗)。在主要卫生保健系统基于对抗疗法或传统医学尚未纳入国家卫生保健系统的国家,传统医学经常被称为“补充”、“替代”或“非常规”医学”。显然,我国的民族医药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就其学术体系的完整性、继承保护的完善性和现代应用的广泛性而言,也应该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转自民族医药网站)

民族药的种类概况

民族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据初步统计,全国55个少数民族,近80%的民族有自己的药物,其中有独立的民族医药体系的约占1/3。建国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民族药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出版了一批全国和地区性民族药专著。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我国民族药已达3700多种。 《中国民族药志》是在全面调查、收集我国少数民族所用药物的基础上选编而成的民族药的荟萃,已出版的第1卷收载了39个民族的135种药物,基原种511个;第2卷收载35个民族的120种药物,基原种425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了11个民族的32种药物。1985和1990年版各收载了4个民族的12种药物,其中藏药有土木香、总状土木香、小叶莲(鬼臼)、毛诃子、余甘子;蒙药有广枣、冬葵果、草乌叶等藏药、蒙药共用的有沙棘;维药有菊苣、毛菊苣、黑种草;傣药有亚乎奴等。 《中药大辞典》包含的民族药有藏药404种、傣药400种、蒙药323种、彝药324种和畲药200种。 我国民族药的起源、发展、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用药种类等各有其特色,这里仅以藏、蒙、维、傣、壮五个民族药为代表,作一简要介绍。 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藏药历史上有许多经典著述,成为今天研究藏药的主要文献和藏药种类发展的历史记录。 《月王药诊》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史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440种、动物类260种、矿物类80种,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如螃蟹甲 、伞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乌头、喜马拉雅紫茉莉、纤毛婆婆纳、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绿绒蒿、蓝石草、乌奴龙胆、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胆、牦牛酥油和糌粑等。 《晶珠本草》是收载藏药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猎广泛,有着浓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誉为藏族的《本草纲目》,该书收载的药物种类有75%为现今所用,其中30%属藏医专用,据统计,涉及1200个基原动、植物种。 现代藏药应用的地域,除西藏自治区以外,还包括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所属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青藏高原是藏药的主要产地,据有关单位的调查,藏药资源有2436种,其中植物类2172种、动物类214种、矿物类50种。青海占据着青藏高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的广大地区,据调查,省内有药用资源1294种,其中植物类1087种、动物类150种、矿物类57种。全省常用的几百种藏药中有70%采自青藏高原,据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调查,全州有藏药资源1000多种;甘孜州1127种中药资源中有23%为藏医所用。 从有关资料的统计来看,目前我国有藏药3000种左右,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藏药应用历史悠久。这一地区常用藏药有360多种,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毛莨科、罂粟科、伞形科、龙胆科、蔷薇科、玄参科、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等植物,重要的药用属有:绿绒蒿属、马先蒿属、紫堇属、报春花属和虎耳草属等。常用藏药中,含生物碱的种类约占50%,这些活性较强的成分多见于乌头属、翠雀属、唐松草属、莨菪属、槐属、龙胆属和小檗属等药用植物。例如,大黄是一味重要的藏药,青藏高原分布大黄属植物28种,其中藏药应用的有21种,藏药用大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君母札)的种除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之外,尚有藏边大黄 、喜马拉雅大黄、塔黄,西藏大黄等,青海、甘肃等地还用波叶大黄;中品(曲什札)有穗花大黄、歧穗大黄、长穗大黄、网脉大黄、心叶大黄、红脉大黄、卵叶大黄;下品(曲玛札)有小大黄。 藏药已制定了统一的用药规范,即由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6省区合编的《藏药标准》,共收载藏药227种,其中植物类197种、动物类17种、矿物类13种,主要种有:藏茴香、山莨菪、藏党参、藏紫草、水母雪莲花、唐古特红景天、堪巴色宝(阿氏蒿)、曲玛孜(打箭菊)、达玛(凝花杜鹃)、野牛心、秃鹫、紫草茸、紫胶虫等。 蒙药是在蒙古民族传统医药学基础上,汲取了藏、汉等民族以及古印度医药学理论的精华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独立的医药体系,在我国民族药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上,蒙古族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蒙医药学家和著名的蒙药典籍,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8世纪的松巴·堪布—伊舍巴拉吉尔的《西勒嘎日·莫隆》(《识药晶鉴》)是蒙药的奠基篇,收载蒙药390种。同时代的察哈尔镶白旗的洛布桑·索勒日哈木著有《曼奥.西吉德》(《药物识别》),全书分为四部,共收集药物678种。19世纪初,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的占布拉通尔吉用藏文编著了《李斯尔·米格金》(《本草图鉴》),收载蒙药879种,成为今天学习和研究蒙药的主要经典。 现代蒙药发展较快。据统计,我国现有蒙药2230种。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我国东北和西北的许多蒙族聚集地也都使用蒙药。 内蒙古自治区经过多年的资源普查,初步摸清了蒙药资源,全区共有各类蒙药资源1342种,其中植物类926种、动物类290种、矿物类98种,其他类28种;本区内常用蒙药有500余种,商品蒙药约400种,还有民族专用药260种。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蒙药标准》收载药材和成药522种。 蒙药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主要药用种类有:森登(文冠木、乌和日_西鲁斯(蒙古山萝卜)、阿拉坦花—其其格(金莲花)、昂给鲁莫斯—毕日阳古(香青兰、敏吉一茵一苏日(紫筒草)、巴嘎一塔日奴(瑞香狼毒)、嘎顺—包日其格(苦豆子)、楼格莫日(糙苏)、汗达盖一合勒(肾叶橐吾)、敖朗黑布(绶草)等。 蒙药中,麝香、丁香、荜茇、豆蔻、香青兰、马钱子、水银和草乌等用得较多;配伍中凡用草乌,多数必配阿如勒(诃子)。 维药历史悠久,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采阿拉伯、古希腊等民族医药之所长,并受到中医药学的影响,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独立分支,历史上为西域各族人民的繁衍和昌盛做出过重要贡献。 维药的应用基本上在新疆自治区范围内。据新疆的调查,全区有维药600余种,较常用的360种左右,其中本地产资源约160种,占维药种数的27%。《新疆维吾尔药志》收载药物124种。 常用维药中,属于民族专用的约有30种,主要有:巴旦杏、索索葡萄,孜然、驱虫斑鸠菊,刺糖、洋甘菊、莳萝、唇香草、新疆鹰嘴豆、异叶青兰、雪莲花、胡桐泪(胡杨)等。 维药中习惯用芳香性药物,常用的有麝香、龙涎香、海狸香、黛衣草、丁香、豆蔻和荜茇等,此外,还较习用性峻毒烈的药物,如马钱子、曼陀罗、天仙子、骆驼蓬等。 维药中有许多药物虽然与中药材同名,但基原不同,多为本地产种类,如药用玉竹为新疆黄精、白鲜皮为狭叶白鲜、益母草为新疆益母草、荷花则为睡莲的花。诸如此类的还有防风、赤芍、羌活、独活、木香、茜草,党参、藁本、麻黄、威灵仙,等等。 傣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远在2500年前的《贝叶经》中便有记载。傣族祖居云南西双版纳,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傣药提供了理想的药用资源,据统计,我国傣族药物有1200种。《西双版纳傣药志》收载了520种,其中最常用的有71种。 傣药中植物类药用种主要有:麻嘎喝罕(缅茄)、麻景(油瓜)、麻芒(芒果)、牙勇(马唐)、哥麻口拉(人面果)、哥丹(糖棕)、牙竹麻(朱蕉)、埋嘎筛(龙血树)等。动物药在傣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药用种数多,而且药用部位也有独到之处。 壮药属于发展中的民族药,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上处于民族药和民间药交融的状态。 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早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壮药的另一特点是善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厂,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金石发动毒、箭毒、蛊毒,等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 我国壮族主要集中于广西自治区,据该区有关部门调查,壮药共有709种。《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收载常用壮药500多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壮药主要有:广西马兜铃、千斤拔、龙船花、闭鞘姜,阳桃、两面针、鸡蛋花、刺芋、金锦香、南蛇簕、薯莨、马鬃蛇、褐家鼠、蟒蛇等。 壮族民间每逢传统节日,也开展药市交易。广西靖西县根据端午节壮族药市调查,整理出药市壮药名录246种。 我国民族药的发掘、整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许多民族药我胚了解不多。现根据一些有关资料和报道,以及本次资源普查所掌握的情况,介绍一下其他民族用药种数。 一些区域性资料也记载了民族药种类:《云南民族药名录》收载了省内21个民族的1250种药物;《广西民族药简编》收载了7个民族的1021种药物。 在中药资源普查中,部分民族地区收集和整理了民族用药情况及种类:四川阿坝地区整理出羌族常用药100种;湖南初步查出本省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等习用民族药361种,云南德宏自治州收录傣药330种、景颇族药123种;广西《环江县毛难族药名录》收载药物556种。另据有关单位调查统计,广西有瑶族药555种、侗族药298种、仫佬族药259种、苗族药213种、京族药27种及彝族药21种。

什么是民族药

少数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行文明衍生的属于各民族自己的药物文化体系吧。传说中神农尝百草一样,各民族也有自己的神农一样的先人。比如蒙药、藏药、彝药等等,像很有名的云南白药就是彝药。也有专门的生产民族药的企业,比如龙发制药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社怎么样?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社是2007-12-04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威远街166号龙园金龙阁2104号。《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301027998864971,企业法人康云山,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出版许可证》核准的经营范围开展经营活动。兼营范围:(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