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烧伤创疡杂志是不是国家核心期刊
不是核心期刊。《黑龙江水专学报》1972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办单位为黑龙江大学。学报以促进水利水电科学技术及土木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办刊宗旨。水利及土木建筑特色十分明显,在全国水利行业颇有影响。主要刊发水利水电及土木建筑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综合评述。优先发表冰雪和冻土条件下水利水电及土木工程、水文水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学术论文。《黑龙江水专学报》主要收录情况:现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ISTIC)来源期刊。
国内知名手外科杂志有哪些
创伤外科杂志、 腹部外科腹腔镜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国际骨科学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河南外科学杂志颈腰痛杂志、 脊柱外科杂志、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实用骨科杂志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实用手外科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外科理论与实践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局解手术学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知道的就这么多
创立了人体再生复原科学的徐荣祥,究竟是个怎样的背景?
徐荣祥,1958年生,山东沾化人。1978~1982年在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临床医学系学习。1990年创立美宝国际集团,致力于湿性烧伤疗法的发明和推广普及,同时致力于人类生命再生复原科学研究。现任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及烧伤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主任,《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主编,原全国青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创会副会长。为国务院1991年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徐荣祥发明创立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及湿润烧伤膏”(MEBT/MEBO)1988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同时,卫生部将湿润烧伤膏列入国家级新药,1989年卫生部发出向全国推广普及湿性医疗技术的通知。1989年,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刊《中国烧伤创疡杂志》,将徐荣祥的烧伤创疡理论及技术作为独立学科确立下来。1991年,被国家卫生部列人首批十年百项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的十项重大医药技术之一。徐荣祥对多个国家的成批特重度烧伤病人进行的成功的治疗,使中国的烧伤医学快速传播到了世界。徐荣祥先后获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授予MEBO的特别荣誉证书、美国烧伤受难者基金会授予的“人道主义奖”、泛阿拉伯烧伤整形会议授予的“精英成就奖”、联合国授予的“国际和平贡献奖”、阿拉伯国家授予的“科学荣誉奖”。国家科技部、团中央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民政部授予“爱心捐助奖”等奖项。2002年以来,徐荣祥教授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演讲。他先后在美国、中东、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际专业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和专题演讲,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美国史丹佛大学专门颁发了演讲证书。
徐荣祥的人物成就
1989年首次发表了在用一种植物药治疗的烧伤创面上,发现了皮肤中的一种具有生长活跃细胞可使深度烧伤创面无疤痕愈合的文章。 1990年美国《新闻周刊》专题采访报道烧伤再生医疗技术。 1990年创立美宝国际集团,致力于湿性烧伤疗法的发明和推广普及,同时致力于人类生命再生复原科学研究。 2000年8月,中国烧伤创疡杂志第三期,以中英文系列报道了皮肤原位干细胞再生复制皮肤器官的详细研究。 2000年国际干细胞研究网,报道了中国皮肤组织变为角蛋白十九型干细胞的研究新闻。 2001年2月,徐荣祥在美国夏威夷国际会议上作了组织细胞转变干细胞而后再形成各组织器官的专题学术报告。 2001年徐荣祥向美国和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申报了将体细胞在体外和体内培养为干细胞并形成组织器官的专利平台,在专利依法公布后,相关国专利局网站均公开研究资料而获得著作权。 2002年10月,徐荣祥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大会”上,作为十个演讲人之一向大会作“组织潜能再生细胞再生组织器官”专题报告。 2003年徐荣祥相继在新加坡等国召开的干细胞国际会议和世界皮肤学大会上作相关用组织细胞变为干细胞的学术专题报告。 2004年世界著名医学、生物学文献出版社KARGER,正式出版徐的再生医学英文专著《烧伤再生医学与疗法》,公布了组织细胞变为干细胞以及形成组织器官的图谱及详细的使用方法。 2005年至2006年间,徐获得美国体外培养组织细胞变干细胞并形成组织器官、原位再生组织器官、相关再生医学的多项专利权。 2007年8月,徐在北京用中英文发布了206个组织器官克隆和转变癌细胞研究承诺兑现的研究报告。 2010年12月22日消息,美国著名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科学家利用多能干细胞体外克隆肠器官组织的科学研究报告,世界各媒体也报告了这一新闻,将其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干细胞克隆组织”,其科学研究报告的内涵如何。 2012年5月25日,首届国际烧伤创疡学术会议在江苏南通召开。徐荣祥首次正式公布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体系,他称高等动物具有再生功能,人人都有返老还童的再生机制,人类生命长度为300年。 2013年8月28日,徐荣祥“潜能再生细胞及其培养方法”获得中国专利授权。 徐荣祥发明创立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及湿润烧伤膏”(MEBT/MEBO)1988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同时,卫生部将湿润烧伤膏列入国家级新药,1989年卫生部发出向全国推广普及湿性医疗技术的通知。1989年,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刊《中国烧伤创疡杂志》,将徐荣祥的烧伤创疡理论及技术作为独立学科确立下来。1991年,被国家卫生部列人首批十年百项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的十项重大医药技术之一。徐荣祥对多个国家的成批特重度烧伤病人进行的成功的治疗,使中国的烧伤医学快速传播到了世界。 徐荣祥先后获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授予MEBO的特别荣誉证书、美国烧伤受难者基金会授予的“人道主义奖”、泛阿拉伯烧伤整形会议授予的“精英成就奖”、联合国授予的“国际和平贡献奖”、阿拉伯国家授予的“科学荣誉奖”。国家科技部、团中央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民政部授予“爱心捐助奖”等奖项。 2002年以来,徐荣祥教授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演讲。他先后在美国、中东、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际专业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和专题演讲,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美国史丹佛大学专门颁发了演讲证书。 2013年“GOLDEN BIATEC” 国际奖颁奖典礼和全球在线演讲仪式在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瓦举行。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人体器官再生复原科学发明创立人徐荣祥教授因发明“器官再生科学及其路线和方法”而获得该奖。 2015年10月29日,由中国著名生命科学家徐荣祥教授创立的北京美宝烧伤创疡研究所发起“徐荣祥再生生命公益基金”在北京成立。 2007年9月13日,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徐荣祥在做客腾讯网时称:“我的确成功克隆出超过206个人体组织器官,并且已经公布了所有的实验图片,请相关科学家们和专业的人士一定要重视这些资料,如果你们发现这是编造的,就让我遗臭万年”。 徐荣祥还介绍说,他所研究的组织器官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器官不一样,人是由细胞组成的,人的最大体是一个整体,人的最小体是细胞生命体。细胞先是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组织,然后才组成器官。比如一个人得了心脏病死了,并不是说心脏坏了,而是心脏中的某个组织器官坏了,所以才导致死亡。 “如果指头意外断掉,利用组织器官研究可以再生出来”徐荣祥说:“我们现在完成的水平是达到你只要断一节,留一个骨头就长出这一节。但长不了第二节、第三节。人体的骨头是206块,它最老的祖宗一下子生了206个孩子,兄弟之间互相不能代替,不是一个生命体。所以说,用第一节的骨头长不出第二节、第三节,目前能够长到儿子那一辈,上一辈将来怎么解决,是下一步科学家在探索,我们现在只能到这一步了”。 徐荣祥曾经公开宣布,由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克隆出超过206个人体组织器官。 徐荣祥说,之前对他器官克隆研究批评、质疑者可以“闭嘴了”。 忧的则是美日科学家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人体皮肤细胞诱导成类似胚胎干细胞相关研究报告中,均未注明其研究引用徐荣祥很早之前即已公开发布过的体细胞诱导成组织干细胞再进行器官克隆的成果,而且“只字未题”,“这太不像话了,也太欺负人了”,徐荣祥对美日同行这种不尊重他人成果的做法相当恼火。 徐荣祥对媒体说,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尊重事实,事实是美日科学家不久前才发表的体细胞诱导成干细胞研究成果,具体方法虽不同,但通过体细胞转化为组织干细胞再进行器官克隆的思路,却是徐荣祥最早提出的。徐认为,美日科学家发表论文中只字不题自己最早提出的相关科研思路,显然侵犯了他的荣誉权,这既违背科学事实,也违反基本科学准则,犯了科技界的一个大忌。 为此,徐荣祥发布声明以正视听,他在声明中说,“近些天,美国和日本等世界各国的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将人体细胞诱导成成体多潜能干细胞(iP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的研究成果,称是人类生命科学新的里程碑。我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也为此感到高兴,也为他们用病毒及因子诱导的方式实现体细胞转变干细胞的研究成果表示赞扬。但当我看到其中应用了中国早已报告的研究思路而没有标明时,又为中国为人类贡献的荣誉和权利被侵犯而感到不平,因美日的相关科技人员,在报告研究论文中,没有标明引用中国人创立发明的‘将组织细胞诱导为多功能干细胞’的早已公布的文献。将体细胞诱导成具有‘成体多潜能干细胞’并形成组织器官的研究是我早在2002年前就发布、出版和申报了多国专利、并已获得了美国专利权的研究成果文献,这在国内外同行业学术界早已是公知的。可美日的研究报告者、特别是评论者,故意置中国人的研究成果于不顾,称他们开创了生命科学的里程碑。我认为作为科学研究者,不标明他人成果的行为违反了基本的科学准则,误导了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国的媒体。” 徐荣祥表示,作为抗议美日同行侵犯其荣誉权的第一步,他先通过媒体发表声明以正视听,呼吁美日相关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并道歉,如果美日相关当事人没有反应,第二步将在美国举行一场体细胞诱导转化组织干细胞的新闻发布会,让全世界同行了解事实,若美日相关侵权科学家仍置若罔闻,他将就此诉诸法律,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徐荣祥是医生么?是哪个医学学科?
徐荣祥简历1958年2月生于中国山东省沾化县;1982年毕业于中国青岛医学院医疗系;1982年---1986年:任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医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第五届五人领导班子成员,期间兼济南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工作一年;1987年---1990年:光明日报社--光明中医烧伤创疡研究所,副教授、所长;1990年---1996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光明中医烧伤创疡研究所所长,是1992年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国家级科学家、教授(高级研究员),北京美宝高科技公司董事长(私属美宝集团);中国烧伤创疡杂志社主编(国属);1996年:移民美国,中国国籍,美国居民;1996年---2002年:MEBO International,Skingenix 公司董事长;仍兼任中国原来的科学研究职务;200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生命科学大爆炸发布会---潜能再生细胞再生组织器官成果发布会;2002年---今:美国SKINGENIX,MEBO International 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兼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兼任国属的中国烧伤创疡杂志社主编;
徐荣祥的人物简介
1978~1982年在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临床医学系学习。现任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及烧伤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主任,《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主编,原全国青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创会副会长,为国务院1991年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有没有以《克隆人向我们走来》的作文?
公元 2000 年 8 月 16 日,英国政府宣布将允许以治疗研究为目的的人体胚胎克隆实验。消息传来,国际医学界立刻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击波。英国《独立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幅胚胎照片,称这个只有六天生命的胚胎预示 21 世纪国际医学界的未来。《独立报》对人体器官克隆意义的预言一点也不夸张。形象地说,人体胚胎克隆技术将像修理汽车那样,用克隆的人体部件“修复”、“修理”和“再造”人体病患和受伤的器官。这无疑将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和质的飞跃。根据英国科学家的乐观预测,该项技术将再造人的神经组织、心脏肌肉、骨骼组织、皮肤组织、血液细胞、骨节组织、肝脏组织、眼组织等。可以有效地治愈眼病、心脏病、心肌梗塞、传染性肝炎、肝硬化、癌症、骨髓病、帕金森症等许多困扰人类的疾病。 在英国,克隆人体胚胎的话题从最初的讨论到最后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两年的时间。自从克隆羊“多利”出世后,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 1998 年 12 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提出,医疗性人体克隆问题已经变得不可避免,英国迟早要向这一人类医学的处女地进军。但克隆人体胚胎的设想从一开始就受到传统人士的抵制和反对,不少人认为这种胚胎克隆是亵渎神灵,侮辱生命,迟早会导致人制造人的疯狂举动。为了稳居世界生命科学的颠峰地位,英国政府还是下令组成以首席医学官员唐纳森为首的评估小组,评估英国治疗性克隆的可能性以及该问题在伦理上带来的激烈争论,并就人体克隆技术是否应该实施拿出一份有说服力的报告。唐纳森受命于英国政府,试图找出一种既能确保人体器官克隆技术的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又要确保人们的宗教信仰不受影响的两全其美的方法。唐纳森在近日拿出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主要原则:一条是,应该允许目的在于增进了解人类疾病的人体器官克隆研究;另一条是,任何这类对人体胚胎克隆的研究都必须在严格的立法和限制之下进行。《报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们围绕人体克隆伦理问题的激烈争论。 英国科学家对复制人类胚胎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们认为,该技术给人类医学界带来的实际好处,将远远超过伦理学上的消极影响;英国科学家有道义上的责任来加速这项技术的研究。否则,英国将失去在生物科学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前不久,英国 100 多位著名科学家和诺贝尔获奖者联名在《泰晤士报》发表文章,呼吁英国政府尽快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给予科学家更大的自由。科学家的不断呼吁和压力使英国政府终于对人体胚胎克隆开了绿灯。 其实,英国不少政治家也对人体胚胎克隆情有独钟。他们知道,英国的传统工业已经无可避免地衰落了,但英国 10 年内已经重新崛起了许多新型的知识经济产业,特别在生命科学领域居于世界最前沿地位,如果英国不及时采取行动在这一领域大步迈进,自缚手脚,将有可能失去这些优势地位。而且分析家认为,全球器官移植的市场价值有 100 亿美元,未来英国一旦应用人体胚胎克隆技术将收入不菲。 尽管社会各界对英国政府的决定众说纷纭,科学家们还是认为,这是迈向新医学的关键一步。英国自由民主党科学发言人海瑞斯说:“这项决定是亲近生命的。一个 14 天的胚胎谈不上需要我们的尊重,而解除千万个癌症患者、帕金森症患者和需要器官移植者的病痛,挽救他们宝贵的生命才是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最高尊重。”不过,英国政府的决定还是引发了激烈的伦理学争论。虽然 16 日英国政府在同意有限的人体胚胎克隆实验的同时,强调不可以克隆婴儿,并以严格的立法来约束科学家的研究行为,但克隆人类胚胎毕竟与克隆猪羊有性质上的不同,许多人认为这一决定是“危险的、可怕的”。对英国政府的决定,宗教组织和反堕胎组织立即表示强烈抗议。他们认为克隆人体胚胎无疑是克隆人类的最关键一步,迟早会导致“复制人”和“克隆人”的出现。英国《卫报》为此发表了社论,呼吁就是否允许克隆人体器官展开辩论。不少基督徒、神职人员和反堕胎成员表示,政府这一“人神共愤”的决定是对生命的进一步践踏。虽然科学家宣称用于克隆实验的人体胚胎不超过 14 天,没有心脏,不具备人类的生命特征,谈不上是对人类生命的所谓摧残。但愤怒的反对者还是盛怒难平,表示要发起抗议运动捍卫人类的尊严。 “克隆”一词是英文“ Clone ”的音译,而后者又是从希腊语“ klon ”衍生而来,原意是小树枝,引申意为无性繁殖。日常用语中常用“克隆”形容人具有相同的外貌或一样的行为。克隆在植物界是很普遍的自然现象,但在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上则不然。动物繁殖一般须经过精子和卵子的受精作用,来自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物质各贡献一半到合子中,受精卵最终发育成完整个体。克隆,就是把供体遗传物质完整拷贝的过程。 1997 年英国报道成功进行绵羊的体细胞克隆,获得成年体细胞克隆羊“多利”,引发极为广泛的关注与争论。此后体细胞克隆纷纷在另几种动物上获得成功。事实上,“ dolly ”既非第一头克隆动物,也不是唯一的体细胞克隆动物。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动物克隆研究历史,并对克隆研究的未来 100 年进行预测: 1892 年,德国弗来堡的动物学家及比较解剖学家 AugustWeismann(1834-1914) 发表著名理论,认为受精卵含有形成个体的所有遗传决定,这些遗传决定随受精卵的分裂而逐渐减少。 1910 年,德国胚胎学家 HansAdolphEduardDriesch(1867-1941) 将处在 2 细胞期的海胆卵放在玻璃瓶中,剧烈摇晃,使得两个卵裂球相互分离。令人惊奇的是,两个分离的卵裂球分别发育为完整的胚胎。这说明至少在发育的早期,遗传决定并不按 Weismann 推测的那样会分裂。 1938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胚胎学家 HansSpemamm(1869-1941) 设想能将一个来自分化程度很高的细胞的核放入去核的卵中,并称之为“惊奇的实验”。这是动物克隆的最早设想。 1952 年,“惊奇的设想”在 14 年后变成“惊奇的现实”。美国费城癌研究所的科学家 RobertBriggs(1911-1983) 和 ThomasJ.King 将 Ranapipiens 的分化程度较高的囊胚细胞注入去核的卵中,重构胚可以卵裂并发育到蝌蚪 , 后来他们还证明经过变态变成幼蛙。 1966 年,英国 Gurdon 和 Uehlinger 将蝌蚪肠细胞核作供体成功地获得成年蛙。 1960 年代末,果蝇的克隆开始被研究。 1960 年代初鱼类核移植工作在由中国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最早开展。他将一种鱼的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种鱼的去核卵中。不同属甚至不同亚科的核质重组可产生能生育的成年鱼。与原种相比,属间杂种鱼表现生长速度快、蛋白含量高及低脂肪等特点,说明克隆技术可生产具有商业价值的优质鱼。 1983 年,美国 JamesMcGrath 和 DavorSolter 于引入细胞融合法,以小鼠受精卵为供体克隆小鼠。 1986 年,英国 SteenWilladsen 引入电融合,这种方法比传统的病毒或化学介导融合法更方便、安全。他用绵羊的 8 细胞胚胎作供体进行核移植,获得克隆羊。 1987 年,美国 JimM.Robl 等获得胚胎克隆牛。此后,胚胎细胞克隆动物。 1989 年美国获得胚胎克隆猪。 1991 年中国获得胚胎克隆山羊。 1997 年,留美学者孟励以 8 细胞胚胎作供体成功地克隆出两只猴,这是灵长类首次被克隆。 1999 年早期胚胎分割也获得克隆猴。由于猴与人类十分接近,由此引发对克隆人的种种议论更为热烈。 1997 年, Nature 发表 Wilmut 等人的克隆羊论文,来自 6 岁成年绵羊的乳腺上皮细胞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重构胚发育最终生成克隆羊“ Dolly ”,“ Dolly ”容等该期封面。很少有一篇论文能引起如此广泛而深刻的议论,上至各国政要,下至一介平民;有人欢欣鼓舞,有人惊惧恐慌;有把它称作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有人说生物学世纪提前 3 年来临; 20 世纪 10 大科技成就榜上有名… 1997 年克隆羊“多利”给世界带来的冲击也许只需用一个词来形容:“爆炸”。 1998 年,美国夏威夷大学 T.Wakayama 等率先在雌性小鼠上进行了成年体细胞克隆。 1998 年,日本成功进行体细胞克隆牛。 1998 年,新西兰科学家从一头珍稀牛克隆后代。 1999 年,美国夏威夷大学从雄性小鼠尾尖取材,获得克隆雄鼠。 2000 年,杨向中博士领导的实验室在美国从体外培养 6-13 代的细胞克隆出 6 头公牛。 2000 年,美国从衰老细胞克隆出 6 头小牛。 2000 年,英国从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出 5 头猪。 2000 年,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 4 岁山羊耳上取细胞体外培养,克隆出 1 头山羊。 2001 年,体细胞克隆狗诞生。 2001 年,体细胞克隆兔诞生。 2002 年,体细胞克隆猫诞生。 2002 年,首例克隆人诞生。很快有数家实验室宣布也做成克隆人。克隆风暴再次刮起。 2003 年,体细胞克隆猴诞生。 2004 年,体细胞克隆大鼠诞生。 2005 年,体细胞克隆马诞生。 2006 年,克隆大熊猫诞生。 2007 年,生产出的牛羊在奶中分泌贵重药品 - 乳腺反应器投入生产。动物乳房开始替代部分传统的制药工厂。建分厂只须进行克隆。 2008 年,克隆应用于器官移植。 2009 年,小鼠实现全程体外培养 - 人造子宫在日本做成。 2010 年,克隆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 受体卵母细胞实现人为制造。适合常见动物克隆的卵母细胞实现商品化,大大降低克隆生产成本,为濒危动物克隆开辟广泛前景。 2022 年,实现无卵克隆(又称植物式克隆),克隆动物变得像植物般地从单个体细胞生长出来。 2037 年,实现核重建。克隆动物实现数字化批量生产。 2055 年,生物技术使得人的生育与性爱分离。生育由变成社会产业,完全实行机械化生产,作为社会的后备力量。 2061 年,机器人智能化。人类分为传统人、克隆人和机器人三大群体。传统人感到地位在剧烈下降。 2078 年,机器人当选某发达国家总统。 2098 年,发现外星人。 2099 年,时间概念模糊化。 2100 年,传统人举行全球游行,抗议机器人和克隆人对传统人的歧视。 英国很多知名的医学专家认为,尽管目前英国社会对克隆人还有很大保留意见,但克隆婴儿终将成为现实。八月下旬,由《独立报》对 32 位科学家进行的调查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科学家认为,如果技术和安全困难能够全部克服,那么 20 年之内将研制出克隆人。另外,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科学家表示,如果对人类胚胎细胞进行有限的克隆这一技术获得成功,那么目前禁止对成人进行克隆的法规,就有可能得到重新评审甚至修改。同时,还有超过 1/5 的科学家认为,就医学角度而言,克隆人类应该得到认可,因为这是唯一一种令不育夫妇生育出属于亲生婴儿的途径。 尽管克隆人类在英国和许多国家都被列为禁止活动,但不可避免的一种情况是总会有些人试图进行人类的克隆。一位来自伦敦一家妇产医院的研究人员甚至表示:“克隆人所需的技术和设备非常简单,而且廉价,因此无论政府是否同意克隆人,都会有人站出来从事这一活动,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 一些科学家表示,很难预测 20 年后社会将对克隆人持何种态度,但一些接受调查的科学家仍然认为,尽管他们预计克隆人不可避免,但就其本人而言,他们不愿看到这一天的来临。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克隆人需要承担很多不可预计的风险,这种风险至少在近期内远远超过克隆人带来的潜在利益,因此在短期之内不会有人试图进行这种试验。 英国爱丁堡的一组科学家 6 月 28 日宣布,他们掌握了一种新的技术,能够对大型哺乳动物进行精确的基因改造。英国《卫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它说,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只能在老鼠身上作实验。因为,老鼠的基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摆布。而对大型哺乳动物甚至人类的基因就很难“做手脚”。但是,科学家们现在将克隆技术同基因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改造一个成年哺乳动物细胞内的基因。这被称为基因瞄准技术。《卫报》说,从理论上讲,这种技术能够用来从有基因缺陷的父母身上取出细胞,经过对细胞内的基因进行改造后再将它们重新植入人体内,从而克隆出健康的下一代。 针对英国政府支持用于医疗目的克隆人体胚胎细胞的决定,德国对是否修改目前实施的胚胎保护法,是否允许医疗目的人体胚胎细胞克隆的争议重新引发。按 1990 年实施的德国胚胎保护法,德国严格禁止克隆人及人体胚胎的研究。德国联邦卫生部部长菲舍尔女士认为,目前用于医疗目的克隆人体胚胎细胞的理由并不充分,人们有必要仔细权衡利弊。德国议员韦伯说,英国政府支持医疗目的克隆人体胚胎细胞比克隆人更糟糕,因为这是把人作为零件来使用。联邦医务工作者协会主席霍普也认为,应用人体生命进行医疗是不负责任的,根据医学定义,人体胚胎就是人。 德国部分人士则反对目前的胚胎保护法,认为有必要修改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德国社民党议会党团成员冯·伦内斯说, 1990 年通过的胚胎保护法仅涉及受精卵,并没涉及现在非受精卵的人体细胞克隆,因此,通过干细胞来培殖人体器官和组织是有可能的,这方面德国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德国细胞及组织培殖协会主席克利泽教授也表示,应在国家严格监督下,允许少数研究中心从事医疗目的克隆人体胚胎细胞的研究。他认为这是迟早的事。作为科学决策机构的负责人之一,联邦教研部国务秘书卡滕胡申表示,德国在未经法律修改的情况下,不能允许医疗目的克隆人体胚胎细胞。他同时又表示,希望各界能对医疗目的克隆进行理性讨论,看是否能既利用人体干细胞而又不伤及生命或产生生命。看来,德国暂时不会像英国那样,放松对克隆人体胚胎细胞的限制。 澳大利亚科学家宣布他们在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了在小白鼠身上进行的所谓“治疗性克隆( newshoo )”技术试验。在这项试验中,科学家们运用的技术是“制造”出可以“收割”某种特殊细胞的胚胎,这一技术对治疗如阿耳茨海默氏病和帕金森综合症等病症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据澳大利亚新闻媒体称,澳大利亚卫生部长伍尔德里奇博士说,尽管澳大利亚政府仍将禁止对人类进行克隆,但是治疗性克隆仍将是可能的。政府官员们昨日已同意将制订出禁止克隆人的一致性法令。但是伍尔德里奇博士声称人体组织的使用与设计上正在发生一场科学革命,澳大利亚研究机构为全体人民着想而继续在这一开拓性领域内的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他同时认为应该保证这类活动在澳大利亚人民广泛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治疗性克隆技术使用克隆出来的人体胚胎获取完好的干细胞,并将其植入需要治疗的各种器官组织内。有科学认为伍尔德里奇将人体的复制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相区别开来是非常有意义的。治疗性克隆技术发展潜力巨大。如果澳议会不通过这样一个计划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目前,澳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委员会指导方针禁止进行这类克隆,而且许多宗教团体也认为这类行为是不道德的。一位叫汤提 - 菲利皮尼的天主教伦理学者说,他对政府禁止克隆人的命令表示拥护,他对政府使用“治疗性克隆”一词感到十分失望。 据日本共同社 5 月 18 日晚报道:日本众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星期四说,一份由内阁提交的关于禁止克隆人的法案将在下一届国会上进行讨论。该委员会主席说,“我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对禁止克隆人类进行立法,但本届国会任期将要界满,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讨论这一问题,我们会在新的国会产生后,立即着手这一立法问题的讨论。”政府提交这一议案的日期是四月中旬,但由于民主党的反对,对议案的讨论还未开始。 根据这一法案,违法进行人类克隆或用人类基因与动物基因进行混合克隆的人将会受到最高五年的监禁和最高 500 万日元的罚款。如果立法通过,它将成为日本第一部限制在某一个具体的领域进行某项研究的法律。 我国在世界上领先进入原位干细胞器官复制应用领域 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能治愈深Ⅱ度烧伤不留疤痕愈合,一直令世人震撼。但对其机理却无人知晓。如今,这一奥秘被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发明人徐荣祥教授所揭秘。他经过多年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全面系统地对深度烧伤进行探索、治疗和研究,发现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治疗烧伤是通过皮肤原位干细胞皮肤器官再生复制过程实现的。这一重大发现,是人类干细胞研究的重大突破,使人类干细胞研究提前进入了原位干细胞器官复制应用领域。 10 年前,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北京光明中医烧伤创疡研究所教授徐荣祥发明了烧伤湿性医疗技术,从而使烧伤病人可达到皮肤再生愈合,避免和减少了残疾。据徐教授最近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于北京召开的《中国烧伤皮肤再生医学成就》中外记者发布会上介绍,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是创伤外科领域创面治疗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因在同一个创面上,既存在着坏死的皮肤组织,又存在着间生态组织、成活组织等。按西方医学的保守疗法,认为不可能有某种药物既能排除坏死组织,又能改善间生组织及保护成活组织,促使残存组织再生。他们认为,在创面上创造一个生理的再生环境不可思议。所以西方医生则选择放弃对烧伤皮肤治疗的方法,而是采取将烧伤皮肤切除,使烧伤变为刀伤创面,然后再对刀伤创面进行植皮治疗,其治疗结果是疤痕累累,致残率高。而皮肤再生技术治疗深度烧伤是利用祖国医学“祛腐生肌”的哲学思想,按生态学的自然变化规律,利用仿生学原理,设计出了烧伤湿性医疗技术。该技术是由烧伤湿润暴露疗法的创面处理原则和专门配制的创面外用 ME ? BO 膏组成。 MEBO 膏的功能既能保持创面的生理环境,又能无损伤性地液化排除坏死组织;既能控制细菌、毒素对创面的破坏,又是供给创面皮肤组织再生的细胞培养基;既能及时排除创面的代谢产物,又能及时供给创面必须的成分和创造出生理的再生环境,使西方医生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成为现实。因此,用此法治疗的烧伤病人包括深Ⅱ度烧伤不仅达到均无疤痕愈合,而且使烧伤总面积超过 90 %的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无残废成活率达 92 %。 人体干细胞是“万用细胞”,其研究是人类实现器官“克隆”的必须途径。但是目前世界上尚未见利用人体干细胞培养技术进行原位器官和组织复制的技术。我国烧伤科带头人徐荣祥教授及其所带领的研究人员,在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有双向思维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立了干细胞皮肤再生技术,于最近完成的皮肤再生机理的研究,即烧伤后可启动皮肤伤处原位活组织细胞再生为干细胞,而后调控其皮肤干细胞,转变成皮肤组织。这正是烧伤湿性医疗技术和 ENO 膏可以使烧伤皮肤再生的核心所在。使干细胞在原位组织中直接转化为皮肤器官的成果,不仅实现了干细胞可以复制皮肤器官,而且实现了人类原位器官的复制,使人类由干细胞体外培植组织或器官移植治疗的前沿科学领域,直接跨入了人体原位干细胞培植器官这一更加前沿的科学领域。 1999 年 12 月美国《科学》杂志将人类干细胞的研究评为人类十大科学成就之榜首。国际上对干细胞研究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对干细胞分离后体外培植干细胞或组织阶段,在原位组织干细胞的直接器官培植的设计应用研究中尚未见报道。徐荣祥教授的原位皮肤干细胞再生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干细胞研究已提前进入组织和器官的原位干细胞修复和复制阶段,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徐荣祥在会上还介绍说,皮肤原位干细胞器官修复和复制的研究,在皮肤美容更新、消化道粘膜修复及其他器官复制研究中将有着重大的应用前景。他将继续进行对于皮肤干细胞器官复制的基因密码解析工作,计划在其基因密码解析后,按其规律实现其人类其他器官的原位修复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