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9-30 11:16:27
【摘要】目的:分析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干预下的心理状态(应用SAS、SDS量表评估)、临床指标、睡眠质量(应用PSQI量表评估)。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以及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进食、肛门排气、下床活动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并预防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快其术后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 手术室 睡眠质量 护理价值 预后影响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肩负着外科手术、急诊救治的重要责任。对于患者来说,手术属于外在刺激条件的一种,手术操作往往会给患者机体带来一定的直接创伤,并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引发其生理及心理的波动[1]。对此,本研究主要以本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80例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其手术治疗中予以“以人为本”的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6.58±4.56)岁;手术类型包括骨折手术、普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患者分别为15例、15例、10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6.68±4.75)岁;手术类型包括骨折手术、普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患者分别为14例、17例、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内容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在患者确定手术方案后予以术前访视,告知其手术时间、方案、麻醉形式、注意事项、手术体位摆放以及术中、术后护理方案等[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手术室人性化护理。由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及护士长建立人性化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小组长,带领组员通过文献查证、既往临床经验、对患者详细临床资料的掌握以及本科室特点,制订对应的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护理措施执行如下:①环境护理:需在手术室走廊墙壁上粘贴温馨标语,如方向引导、欢迎、祝福等内容,以确保患者能够通过相关标语减少陌生感,提升安心感;同时还需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调节室内温度为22~25℃,并为患者准备保温毯、温液体等,以免发生低体温症引发生理性生命体征波动,增加手术风险[3]。此外,术中还需协助患者调整体位,并在此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感受,尽量满足其正当需求,降低对其神经、血管的损伤。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耐心陪同患者进入手术室,并主动为其讲解手术室环境、介绍医护人员等,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在进行手术操作中需及时帮助患者擦干沾染的血液、体液、药液等,并在术后及时帮助患者整理好衣物、被褥等,护送其回到病房。③术后指导:术后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止痛泵用量,并协助患者调整到舒适体位,可指导患者家属为其进行适当的按摩、擦浴,以缓解患者术后不适感,提升其休息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进行评估,评分越低表明心态改善效果越理想)、临床指标(主要观察患者术后进食、肛门排气、下床活动以及住院时间)、睡眠质量(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评估,评分越低表明睡眠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①P<0.05。 2.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后进食、肛门排气、下床活动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PSQ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临床上,手术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手段,尤其在现阶段临床诊疗水平的持续提升下,手术疗法已经成为多种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案之一,其能够起到根治疾病、改善患者病症、促进患者恢复机体健康的作用[4]。 从既往常规手术室护理情况来看,由于其护理形式相对薄弱、护理内容较为单调、机械,仅为对症护理,缺乏人性化理念,故难以持续促进手术治疗效果的改善,也难以继续适应现代手术室治疗模式的转变[5]。对此,进一步探究优质、科学、人性化的护理方案对于改善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从人性化角度来看,人性化护理是临床新型护理措施之一,其主张“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护理工作的开展中能够紧密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及临床需求制订系统化的护理方案,在满足患者身心需求的同时,着重从人文关怀角度入手,通过完善围手术期各项护理措施促进手术流程的顺利进行,最终促进手术效果的提升,改善预后[6]。结合本次研究结果能够发现,在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干预下,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以及PSQI评分相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相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在手术室护理中,开展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从患者生理及心理等层面予以周到的照顾,进而促进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提升,改善其不良心态,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手术室人性化护理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手术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规避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促进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提升,加快其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洪敏,张彩霞,洪玲玲.人性化护理对手术室护理中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5):2669-2671. [2] 周红,严珍.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7):142-143. [3] 柯三妹.人性化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162-163. [4] 李阳.人性化护理理念在眼科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8):218-219. [5] 谢水兰.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及对患者睡眠影响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9):125-126. [6] 王春玲,林燕,程艳萍.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6):820-821.

本文由中国期刊网首发,一个权威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知识网。

文章名称: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