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机采血小板中乳糜血对血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分析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9-30 11:14:47
摘 要: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中乳糜血对血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中心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通过机采血液样本的9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正常血常规指标的献血者作为对照组,45例存在乳糜血的献血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其血液样本血小板乳糜血对血常规和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并统计两组献血者血常规检测异常率。结果:观察组献血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及平均红细胞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葡萄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素氮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样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小板体积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所有乳糜血献血者的血常规生化检验指标中,除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尿素氮水平外,其他项较正常血液的生化指标均具有明显差异,同时受乳糜血影响,观察组献血者血常规检测中的血液指标异常率均较高,可作为血小板乳糜血献血者的判断依据。 关键词:血小板乳糜血;血常规;生化检验; 临床研究显示,乳糜血通常是由机体脂类代谢功能异常、淋巴管阻塞或治疗性乳制品的大量输注引起的[1],也会因大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取而出现暂时性升高。在机采乳糜血献血者血液后,通过血液分析仪除去血液样本中的血细胞,其血清或血浆可转变为清晰可见的均匀性乳白色浑浊液体[2]。临床研究指出该类血液会对放射免疫治疗的检测项目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会对凝血功能、生化检测、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检测产生一定影响。而在血液样本检测过程中,采集抗凝静脉血和使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情况下,乳糜血的影响更为显著[3]。为探究乳糜血对血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本中心机采血液样本的45例乳糜血献血者和45例正常血液献血者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中心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通过机采血液样本的9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存在乳糜血的献血者作为观察组,45例正常血常规指标的献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6.95±3.99)岁。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7.86±3.1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献血者均符合供血检验标准;(2)乳糜血献血者身体质量指数(BMI)≥37 kg/m2;(3)无凝血功能障碍;(4)所有献血者均在知情且自愿情况下进行调查,已签订相关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血液疾病者;(2)存在凝血功能、心脏疾病者;(3)存在其他感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对所有献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依照机采血小板乳糜血规范,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提供配套溶血液、清洗液、清洗剂、质控液、稀释液、离心机,并于前1 d通知所有献血者保持凌晨空腹状态进行献血[4]。 取所有献血者5 m L静脉血,置于离心机下进行3 000 r/min、维持15 min的离心处理。随后取出血浆混合液样本,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稀释,之后将血浆进行置换,将置换后血液样本混合后取出进行血常规检测。生化指标检测则严格按照生化指标分析仪的相关操作方式进行,为保证检测有效性,所有检测项目均需要在无菌环境下操作[5]。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献血者血常规和生化检测后的各项指标水平。血常规检测项目包含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生化指标检测项目包含丙氨酸转氨酶、葡萄糖、尿素氮、总胆红素[6]。比较两组献血者血常规检测异常率,包含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小板体积的异常状态。白细胞计数异常:数值>10×109/L即为白细胞计数过高;血小板计数异常:数值>300×109/L即为血小板计数过高;血红蛋白异常:数值>160 g/L即为血液中血红蛋白水平过高;平均血红蛋白异常:数值>40 pg即为血红蛋白量过高;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异常:数值>400 g/L即为患者机体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过高;血小板体积异常:数值<10 f L即为患者血常规血小板体积不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献血者血常规指标比较 观察组献血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及平均红细胞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献血者血常规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献血者生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献血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葡萄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素氮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献血者生化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两组献血者血常规检验异常率比较 观察组献血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小板体积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献血者血常规检验异常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有调查分析指出,献血者中由饮食导致的乳糜血现象占总献血人数的0.2%~0.5%,饮食因素包含油炸食品、动物高脂食品、巧克力等。在部分病症的治疗中,大量输注脂肪乳也能够促使血液产生乳糜现象。另外在部分病症中,如高乳糜微粒血症等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三酰甘油指标检测通常>11.29 mmol/L[7],根据患者的三酰甘油水平变化,其胆固醇含量也会产生正相关的变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常偏低,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轻度增加。由于肝外组织脂蛋白脂肪酶缺乏一定的活性,血液乳糜微粒无法通过正常的脂肪代谢功能进行水解,极易促使患者血液中的乳糜微粒含量升高,进而产生乳糜血现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病例为高脂血症和淋巴管阻塞[8]。 临床病症分类中,可将引起乳糜血的高脂血症分为继发性高脂血症和原发性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脂血症主要指高血压和肥胖症,原发性高脂血症则主要是基因引起的脂蛋白异常,主要体现为食物摄取和环境因素[9]。饮食影响三酰甘油、胆固醇以及脂蛋白,从而进一步影响血常规的检验结果。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淋巴管阻塞症状,该类患者小肠部位可从食物残渣中进一步吸收脂肪将其转化为乳糜颗粒,乳糜颗粒进入机体的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后,可能促使血液产生生理性变化,形成乳糜血[10]。有分析报告指出,血液的乳糜水平往往会对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水平产生一定影响,在进行血常规检测的过程中会促使较多的红细胞被检验为白细胞,从而产生红、白细胞水平异常的现象。高脂血症患者在发病时普遍无明显特异性,仅可在相关检测中发现,而且随血脂水平逐渐变化,其血液脂肪含量逐渐升高,血液的颜色会逐渐转变为白色浑浊或乳白状。小肠吸收高脂血液后可形成乳糜微粒而进入循环系统,正常血液在循环内普遍呈现为淡黄色,但若大量乳糜微粒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其颜色会逐渐转变为乳白色,性状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转变为黏稠样。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献血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及平均红细胞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葡萄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素氮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小板体积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分析在乳糜血献血者中,其白细胞含量普遍较高,原因可能是红细胞所吸附的脂肪含量影响了其溶血速度,在检测过程中促使部分红细胞被误检为白细胞,同时溶血剂的溶血速度受乳糜颗粒的影响,会进一步影响红细胞计数;若献血者机体乳糜颗粒大小在7.0~9.0 f L,血小板中乳糜颗粒的大小会与血小板类似,而加大血小板的误检率,从而使受检测人员的血小板含量偏多。在生化指标检测中,常规状态下的血液生化指标与乳糜血献血者的尿素氮含量无显著差异,提示乳糜血对尿素氮影响效果较小,同时较多的葡萄糖含量则说明乳糜血献血者体内可能存在大量乳糜颗粒,促使胆红素水平受血脂影响,在与血清混合后,无法有效产生抗乳糜作用。乳糜中的大量有色物质在进行生化检验过程中,丙氨酸转氨酶的水平变化可能与试剂的使用或乳糜微粒间产生的反应具有一定的联系。 综上所述,在机采血小板中乳糜血献血者血液样本的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检验中,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及葡萄糖含量会显著高于正常献血者,且部分血常规异常检出率更高,在进行血液样本检查过程中需准确进行判断,减少乳糜血采血情况产生。 参考文献 [1]李海棠,韩日成,卓少贤,等.高血脂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J]. 华夏医学, 2019,32(4):102-105. [2]黎炜杰,陈群弟.高血脂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19,17(2):117-118. [3]朱瑾,黄建成,左娟.高血脂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8):134-137. [4]庞洪,田荣华,张行,等.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变化情况评价[J]. 现代养生,2019(12):52-53. [5]陈鹏勋,李婷。常规药物对临床生化检测结果指标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 16(1):98-100. [6]邱红钦,张戈。机采血小板红细胞溢出(冲红) 原因及干预措施[J].医药论坛杂志,2019,40(5):60-62. [7]张艳芬.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17-18. [8]章爱华,王增学.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1):37,39. [9]张苏媛.血液标本存放方法及存放时间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4):452-453. [10]徐伟伟,田鹏辉.健康体检人员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 2020,40(3):48-50.

本文由中国期刊网首发,一个权威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知识网。

文章名称:机采血小板中乳糜血对血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分析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