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基于系统化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患者关节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9-30 11:13:28
摘 要:目的 探讨基于系统化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患者关节功能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系统化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时肩关节功能、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及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肩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VAS评分为(2.98±1.01)分,低于对照组(4.23±1.02)分(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患者实施基于系统化康复理念的护理,能够促进其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系统化康复理念;关节功能;疼痛;并发症;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效果确切,但术后易发生肌肉粘连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康复[1,2]。常规护理强调早期制动,但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肌腱愈合不良、关节粘连,加重患者生理、心理痛苦。以系统化康复理念为导向的护理从患者角度出发,依据患者病情和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康复护理方案,给予患者疼痛管理、阶段性康复训练等一系列护理措施,以达到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目的[3,4]。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系统化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MRI检查确诊为肩袖损伤;②均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③患者知晓本研究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意识障碍者;②合并恶性肿瘤;③病案资料不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为38~70(50.26±5.21)岁;损伤位置:左肩21例,右肩22例;学历水平:小学13例,中学18例,大学1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为36~70(50.28±5.20)岁;损伤位置:左肩20例,右肩23例;学历水平:小学10例,中学19例,大学14例。两组年龄、损伤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干预:向患者详细讲解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目的、优点和注意事项;营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每日开窗通风30 min, 保证患者休息充足。 1.2.2 观察组 实施基于系统化康复理念为导向的护理,具体如下。 1.2.2.1 针对性健康指导、心理护理 采用PPT、视频等方式介绍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及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列举疾病治疗成功病例,并邀请术后恢复良好患者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就诊经历和康复经验,给予患者个性化建议和帮助,帮患者做好心理建设。 1.2.2.2 疼痛管理 指导患者进行冥想放松练习:患者采取舒适体位,保持全身放松,依据其喜好播放优美、轻柔的音乐,嘱咐患者轻闭双眼,引导其想象美好事物,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15~20 min/次,2~3次/d; 疼痛剧烈者遵医嘱采取适量镇痛药物进行治疗。 1.2.2.3 阶段性康复训练 ①第一阶段(术后4周):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被动和主动前屈、体侧外旋运动,健侧手带动患侧上肢行钟表式摆动锻炼,指导患者依次从前臂侧、腕关节和手关节开始进行主动化运动锻炼,锻炼结束后采用冰袋冷敷肩袖损伤术区,20~30 min/次,1次/d。②第二阶段(术后第5~8周):采用肩梯、滑轮等器具辅助患者进行自主行走练习,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姿势;协助患者进行梳头、洗澡等日常生活技能练习,开展各项锻炼前采用热毛巾进行肩袖损伤术区的局部热敷。③第三阶段(术后9周以后):嘱咐患者继续强化上述锻炼,进行终末牵拉和力量训练,借助桌子等设备开展不同方向的肩关节牵拉训练,每个动作持续10 s, 来回10个为1组,2组/次,2次/d。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 1.3.1 关节功能 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系统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5],且包括疼痛(10分)、功能(10分)、向前侧屈曲活动(5分)、前屈曲力量(5分)、患者满意度(5分)6个维度,总分为35分,34~35分为优,29~33分为良,<29分为差。 1.3.2 疼痛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用0~10的数字表示疼痛程度,0表示无痛,10分为重度疼痛,得分与疼痛呈正相关。 1.3.3 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患者的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肩关节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肩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 2.2 两组VA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 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 对照组 43 6.94±1.21 4.23±1.02 11.229 <0.001 观察组 43 6.92±1.20 2.98±1.01 16.472 <0.001 t值 0.077 5.710 P值 0.939 <0.00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肌肉萎缩 关节粘连 关节肿胀 总发生率 对照组 43 3(6.98) 2(4.65) 3(6.98) 8(18.60) 观察组 43 0 1(2.33) 1(2.33) 2(4.65) χ2值 4.074 P值 0.045 3 讨论 3.1 基于系统化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的疼痛程度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疼痛,再加上患肢长时间固定,会增加关节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导致肩关节功能减退,不利于关节功能恢复[6,7]。在本研究中,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基于系统化康复理念的护理可减轻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疼痛。这可能由于基于系统化康复理念的护理较常规护理更具规范性和系统性,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进而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疼痛感[8,9]。 3.2 基于系统化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是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关键,而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被动遵循医嘱实施护理干预,影响患者身心康复[10,11,12]。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这表明对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实施系统化康复理念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牛茹等[13]研究结果表明,在护理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过程中采用系统化康复理念,能够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此外,本研究在护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性,依据患者身体情况不同采取阶段性康复功能训练:术后第2天即进行小运动量锻炼,使患者在术后早期就能够适应训练强度,为肩关节功能康复奠定良好基础[14,15];术后4周开展针对性肩部关节锻炼,能够减少关节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保障患者安全,促使局部组织得到充分康复,同时肩部冰敷能够减轻局部疼痛感[16,17];术后5~8周借助辅助设备开展主动肌肉锻炼,并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18,19];术后9周采取持续性肌肉牵拉锻炼,进一步松解粘连的肌肉组织,促使肌肉恢复原始弹性,从而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20,21]。 3.3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受研究时间、样本量等因素影响,还需在扩大样本量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基于系统化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的远期应用效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基于系统化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有效保障患者安全。

本文由中国期刊网首发,一个权威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知识网。

文章名称:基于系统化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患者关节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