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媒体教学以其强有利的优势占领了儿科课堂教学很大一部分,它在儿科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要使多媒体更好的为教学服务,需要我们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儿科学》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其课堂信息含量大,题材丰富形象,形式多样,提高教学效率等优势,确立了它在《儿科学》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近几年来,我在《儿科学》教学中开始收集和自制一些儿科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儿科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现结合我工作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多媒体课件在儿科课堂中的应用。
兴趣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儿科教学中更是如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具有图、声、文并举的交互性,特别是电脑动画强烈的表现力,把要教授的知识内容虚拟出特定的情况,将一些“死的知识变活”,增加知识的兴趣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例如讲解小儿感觉运动功能和语言的发展时,可根据小儿不同时期的特点设计一个卡通娃娃,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小儿的抬头、翻身、坐、爬等,再配以风趣对话配音,总结出小儿生长发育记忆规律,如,一哭、二笑、三咿呀,四月抬头望妈妈,五抓、六坐握足玩,七翻八爬九叫爸......。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视频资料来弥补学生不能及时临床实践的不足,如小儿生长发育体格的测量、蓝光治疗仪暖箱的使用等,使用视频资料比老师单纯讲授效果要好。但需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为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在多媒体课件中集中大量的声音、图像等信息。这样会给学生的刺激太强、变化太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听了、看了热闹。故课件在制作的过程中药紧扣知识结构,不加多余的画面、声音及按钮,力求简洁明快[1]。
在设计儿科学课件时内容设计要能进能退,不要将内容设计为提纲菜单式,开始即显示诸如概论、病原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等“千篇一律”的大提纲,这样长期以往很难引起学生兴趣,而且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也不突出。
设计儿科学课件时要根据所授内容调整上课顺序。如在讲“小儿维生素d缺乏症”时,可因该病在临床上常见,很多同学在周围生活中接触过类似的患儿,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症状说起,如秃枕、睡眠不安、夜惊、多汗、x形腿、o形腿等临床表现讲起,给出一些小儿这些症状的图片,让同学们自己讲身边的例子,然后再讲解病因、发病机制,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再次推出临床表现及治疗,加深学生印象。
将病例分析及习题制作成课件配套展示给学生,既节省了时间,又进行了及时反馈,同时巩固了所学内容。上课老师可在每次课结束前10~15分钟,使用多媒体技术将选择题、问答题、病例分析等题分类,从各种题型中找出典型题目进行分析,可以和学生一起作,一起分析,也可让学生自己做。答题分析的时候,最好能在屏幕显示事先准备好的题时,把相对难一些的题设计成可显示该题的提示词、中心词、求答词的模式,让学生通过提示词、中心词、求答词等,逐层求解,学会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从而教会学生分析诊断病情的能力,以便以后到临床上能快速、准确诊断疾病。
2.1由于课件展示只需用键盘或鼠标,故展示的教学内容速度快,从而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其内容极其丰富,知识量大,使课堂容量增大。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不能随意加大课堂内容,以免学生在50分钟内接受太多知识,以致走马观花、消化不良[2]。教师应控制教学速度,给学生留出思考、记忆的时间,对于重要章节,为了便于学生记笔记,应减慢翻页速度。[3]
2.2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使用新技术,而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多媒体教学并非万能和完美无缺,比如,在播放投影时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授课,学生易疲劳瞌睡;多媒体课件一旦形成,内容相对固定,在课堂上难以作随机应变等等。故播放投影时,教师要随时准备好临场发挥,适当穿插必要板书内容,有利于学生思路与教师同步,增加师生互动。同时重点、难点也更加突出。
在多媒体课件设计和使用时教师要灵活应用,做到恰当安排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儿科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点,却不能完全取代板书、幻灯、录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需要,交替使用,合理安排,以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
[2]宁华.正常人体学基础中多媒体教学应用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9)58-59.
[3]袁翠红.多媒体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4)921-922.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