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教育理论』浅析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现状的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7-10 03:21:50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该文基于面向学生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分析了我国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此现状的几点建议。

  我国分别于2000年11月14日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3年3月颁发了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些文件中指出要培养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那么,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如何呢?

  1.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分析(从美国教育技术标准分析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不足之处)

  在面向学生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中有许多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整合的案例,我们不仅可以把这些案例作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的培训内容和教学资源,而且从这些案例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运用信息技术于学科课程学习当中的过程。例如,高中科学加速度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加速度的资源,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建立一个有关加速度的网站,演示作品(网站),和同伴共享结果。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获得需要的信息,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和技术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交流、合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比纯粹地掌握技术重要得多。然而,在我国,虽然在颁发的一系列纲要中也一贯地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但是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逐步普及到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2519万所学校(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校(65.32%),小学有4.4190万所(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以上数据说明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薄弱,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1.2我国中小学学校,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还有许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主课”。那么,在努力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今天,如果不把颁布的纲要落到实处,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口号就是一句空线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没有形成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整合的习惯,即学生对信息技术难以“内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的整合,习得这种整合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是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训练。教师示范不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师用信息技术整合某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本学科内容。前一种整合是低层次的整合,是不彻底的整合。而在后一种整合过程中教师在无形之中示范了如何整合并且指导学生整合,最终使学生形成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整合的习惯,学会了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即学会了信息技术的“内化”过程。

  在美国信息技术标准中规定了各科教师应把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课程当中,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于自己的学习当中,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利于创造终身学习的人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1继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尤其是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使学生懂得在当今信息时代,学习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所以,现阶段应该大力贯彻实施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对各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和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一方面靠教师的教,另一方面就要靠自己习得。从美国教育技术标准中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案例,可以看出案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如何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比如上面提到的搜集资料建立网站,在合作小组中和小组其他成员协同工作等。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应当是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学生。那么,在认清我国中小学学生具有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和借鉴美国信息技术标准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积极的一面,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1]祝智庭等译.教育技术协会《面向学生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