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等内容列入了课程总体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实际引入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尽量地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引入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从街上买回来12个鸡蛋,回来后想称一称鸡蛋的重量。可家里的秤太小,怎么也放不下12个鸡蛋,最多只能称10个鸡蛋。这就难住了妈妈,谁能帮妈妈出个主意?(话音刚落,学生们兴趣盎然,都争先恐后地帮忙出主意,教室里异常活跃。)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处处都充满着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这一课,如果生搬硬套地把搭配的概念以及方法讲解给学生听,学生就只会机械地去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利用教材,安排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穿衣搭配问题(要配成一身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早餐搭配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法)、路线问题(从学校到少年宫一共有几条路可以走)等。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去感悟、去发现,进而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不同的方法,发现搭配的规律。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法的“整理与复习”时,把这些较为枯燥的计算题重新整合,巧妙地糅合、穿插在“秋游”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这次模拟活动中,亲身感受到了从秋游前的准备、统计人数、了解门票的单价到计算全班学生的总价钱,无处不用到数学知识。特别精彩的是教师在最后设计了“带的钱不够该怎么办”这个实际问题,学生们都能从生活实际出发,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学生在本次活动中既了解了游览的基本常识,同时又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要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强化动手操作,既会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的兴趣和创造性,也能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欲望。学生的应用意识、能力加强了,创新思维也最终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