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教育理论』减负 从提高课堂效率做起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7-10 03:21:24

  摘要: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只有构建高效课堂,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尽管已经从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重的课业负担也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但是离根本解决问题还相差很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本着从自身做起,本着为学生全面发展着想的原则,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入手在这方面作了初步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校为本、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就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学校的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的管理和服务作用;以教师为本就是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心情愉快地高效地工作;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合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应有的基础。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只有构建高效课堂,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学校、教师和学生应首先认识清自己的位置,并作好必要的角色准备。

  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要通过各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来进行。众所周知,中小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和该学科的知识体系概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青少年一代的要求。同时,课程的编制与设置还体现着学习该门课程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正确地理解教育目的和教学目的之后,教育者的主要任务乃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任何学科的教材即使编排得再好,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意图和善于处理教材的教师,那么教育教学就不能完全体现教育者的意图。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在于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对规定开设的各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任意删减课程,在执行的教学计划上大打折扣。这就使得的教学计划流于形式,全面发展的教育只不过是口号而已。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学校就要在教学上督促中小学校全面执行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删减应开设的任何课程。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做到“五要五不要”: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设置开课,不随意增减科目;坚持按课标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坚持按规定要求组织考试,不随意增加考试次数和考试难度。

  不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补课;严禁教师拖延上课时间,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充足睡眠时间;严格控制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其中包括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每学期实行期中评估、期末两次考试,不把学科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学生,不对外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给学生、班级排列名次。教学质量分析会、成绩统计仅供内部交流,概不向外公布。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整个的课堂设计,并对课堂作好必要的预设。其实,真正的备课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用自己的一生来准备每一节课,这样方能做到厚积而薄发,为实现高效课堂打好坚实的基础。

  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觉课堂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事情。这样,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关键句,突破知识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运用规律去解决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只要他们掌握运用规律的方法,就不会在陌生的问题前面束手无策了。这就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新课之前对新旧知识有关联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这样既又利于旧知识的巩固,又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因为复习是巩固知识,克服以往的有效方法。在上课前5分钟可以安排复习,新课进行中也可适当结合复习,在新知识多数学生已掌握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插入旧知识强化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旧知识得到巩固,又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鉴别中更清楚明确地理解新知识,同时又能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我们应该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应及时,其间隔时间应该先短后长。在单元、期末结束前,应该进行系统的归类复习训练,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构,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努力构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做到“减负增效”、“减负提质”。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教师应具备这样一些能力,获取和驾驶知识的能力,了解和分析学生心理的能力;教学的组织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努力把“应试教育”改变成“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之间的差距,多亲近、尊重他们,关心、帮助他们,把自己的真挚的感情投入到他们身上,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依靠自身的魅力在课堂上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前预习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发端,其效率的高低,直接着课堂效率的高低。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预习了,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更加高效,负担也就相应减轻了。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积极思考,达到课堂高效收益,从而减轻训练时的负担。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

  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的“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所以,我们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少一份抱怨,多一份赞赏,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中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让学生课业合理化。为了改变当前教学中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特别要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下功夫,即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