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提高提问的质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本文分别从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实验观察、物理概念与知识、思维角度这五个方面对探究式提问进行了探讨。
在教学中发现,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是大部分教师教学程序的核心,如果把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和教师与学生的反应所用的时间加在一起要占一节课(45分钟)的一半以上。而在这众多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的问题,仅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作直接回忆,问题一出来,学生就争先恐后的抢答,很少有要求学生作高水平思维的回答,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虽多,却很少有探究性!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求学生有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的活动。对学生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锻炼他们的创造力。
所谓“探究性的提问”是“指那些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思维的提问”。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思想方法的提示,是积累的知识再现的引子,是创造性思维的导火索。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我认为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尽管学生的学习需要感知,学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为一方面能通过问题促进学习,把问题看成动力的起点,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新的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知识的组合或某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来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并不是教师和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重要的是:所提出问题必须是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活动生机勃勃地进行下去。所以为了适应新的课程理念,适应探索式教学,跟上课改的步伐,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探究性。
教师的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去研究提问的方法,我在多年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供大家讨论。
(2)为什么离壶嘴近的地方看不见白气?离壶嘴远的地方有白气?(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再经过学生讨论、争论最后形成定论,课堂气氛活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通过仔细的比较才能发现各种现象间的不同点,从而提出问题。
例:啄木鸟的嘴巴和鸭子的嘴巴不同,啄木鸟的嘴巴尖细而坚硬,鸭子的嘴巴扁而平,让同学意会这里的物理方面的原因,提出问题。
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和理性的观察能力,能够认识到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从而能够提出实质性和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例:在做《热传导》的实验中,教师把一条活蹦乱跳的金鱼放入装有水的烧瓶中,用酒精灯对着瓶颈烧,瓶颈处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仍然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
可见,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可把热学中的知识系统地复习,并回到生活、中的应用上,这正好符合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用知识的目的。
例:同学们在做两灯泡串联电路的实验中,电路连接正确,发现一只灯泡亮,另一只灯泡不亮,让同学们分析其原因。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此例中从电路的状态、功率的概念入手,层层引发,最后使同学们明白,灯泡一亮一暗的原因是灯泡的电阻不同,分的电压不同,这样符合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个具有良好思维能力的人,往往不为传统观念所束缚,他们往往能从事物的反面、事物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等角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发现现象的本质。
例:1820年奥斯特用实验证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即“电能生磁”的现象。法拉第就应用了逆向思维提出磁能不能产生电的问题,并致力研究这个问题。终于在1831年用实验证明了它的可行性。
例:某工厂要购进3000kg液体化工原料,用来盛装原料的容器是容积为0.5m3的铁桶。现从原料中抽取30cm3的样品,称得其质量为39.6g,则工厂要预备多少只铁桶?
(1)想求桶的只数n,已知液体的总质量m=3000kg,还需要知道哪个物理量?(学生自然能想到还需求出每只桶能装多少千克液体,即m桶)。
(3)谁能找出求液体密度的物理量?(学生自然能想到所取液体样品的质量和体积已给出即ρ液=ρ样=)
由此例可知,运用逆向思维提出问题,可使学生明确解题方向,思路清晰,少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什么要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哪些物体符合该定律?在什么情况下符合该定律?我们是如何去研究得出该定律的?
可见,这种提问方法可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去研究某一个问题,从而深入了解该问题的全貌。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变换,进行发散思维,形成立体的思维网络。
探究式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思维能力的发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使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探究性提问中得到深化,得到锻炼。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