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从激发兴趣入手。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作文的兴趣源。实际生活中,学生都是有思维,有个性、有感情的个体。他们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的认知兴趣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点。根据这些兴趣点,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认识、体会和感受。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乐于接受,完成及时,效果也较好。第二,从活动入手,广泛开展语文课外兴趣活动。结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开展说话活动,演讲比赛,开展班级辩论,通过辩论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还能促使学生去积极查阅资料,灵活组织语言,培养阅读兴趣,为写作奠定基础。第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优点。学生的作文中即使有一个词用得生动准确,哪怕是一句话写得精炼得体,也要不吝激励之词。及时、正面加以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加学生作文展示的机会,增设学生作文展示的平台,广泛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热情。
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犹有神。广泛阅读,一方面它可以弥补我们体验生活的不足,使我们间接地获得许多生活材料及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博采众长,多方面地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目前书籍报刊杂志可谓浩如烟海,学校里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这为学生阅读提供了保障,家庭藏书的人也多了,有些家庭对于文化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学生接触的书籍是很多的。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这么多的书籍报刊中如何选择对中学生有益的书籍报刊就十分重要了。市场上的书籍报刊难免会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加以正确引导。在这方面,前人有过不少好的经验。比如粗读和精读相结合,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粗读,就是拣各种范文进行阅读,读的时候不必做详细分析,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精读,不但要认真思考,看看人家主题是怎么表现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语言是怎么运用的,读后还应该把这些记在本子上。读书看报,必须做到持之以恒,积累材料一定好日积月累,长期坚持,这样才能聚沙成塔。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写好文章的人都是磨炼出来的,我们必须经常练笔,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坚持做到三点:一是日记,二是偶得,三是小作文。教师也应重视对每篇作文的指导,让学生畅谈此次作文应该怎样写。对作文的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直至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细细推敲、反复琢磨。让同学们相互补充发表看法。吸纳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并能在小组内修改。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跟学生一起经历每一篇作文的写作过程,自己先“下水”,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实际,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相信经过长久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期刊论文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