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是个特殊群体,其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中职德育不仅需要传授道德知识,还需要以公共生活为中心,向生活世界回归,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还需要道德体验的交流,并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然而,据调查,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达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一,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大多数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来自家长、教师甚至同学的歧视。
第三,不少学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内向和离群现象较为突出,“我不会”、“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做不好”等成了其心理定势。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无望,有的迷失了方向。
第一,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显然,道德的目标指向是个人幸福生活。德育是快乐的、是有用的。
培养企业所需的员工,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没有专长的人才是次品,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是危险品。因此,中职德育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作为主线,学校的德育内容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组织,按岗位需求进行德育创新。把学生在校的一日行为和在校三年的行为规范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内容可为:激发潜能、挑战自我、学会沟通、熔炼团队、自我保护、吃苦耐劳、抗击挫折、逆境求生、顽强自立等。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同时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同伴影响作用,形成一个富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场”。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在心态上相差很大,因此,学校应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如通过拓展训练,让其点燃激情,超越自我在活动中分享快乐、感悟生活。同时,以心理辅导为牵引,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设法让学生领悟:自卑是事业的大敌,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生活动的三大要素,我们不会遭遇失败,碰到的不过是暂时的挫折。而且让学生在成功训练中经历磨砺生存意志的逆境体验,使其遇到挫折时而不选择逃避。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在,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容易忽略身边所拥有的一切。有位退休老师曾伤感:有个班级他做了近三年的班主任,仅一次在教师节收到该班学生的贺卡。可后来有个实习老师只待了一个月,却得到了学生的鲜花和礼物。这说明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在意,而对于已拥有的珍贵的东西,并不珍惜。再如,许多学生对父母的嘘寒问暖,不但不感动,却认为是唠叨。
针对这一现状,应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起码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等等。也就是说: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即是交互式教学。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真情实感的交流,教师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传递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对话转变,师生间进行交互信息传递和反馈。教师知道学生所思,学生知道教师所想,这样,我们的德育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展开。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苟况所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期刊论文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