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不影响学习、生活和娱乐的情况下,应严格控制周围物体和其他能发出声响器具的音量和开关时间,尽量保证周围环境的安静。比如,在户外上体育课时,教育幼儿要适当调整好说话的音量,不能发出太响的声音。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周围班级课堂的安静,同时还保护了幼儿的嗓子。
其次,在购置有声响的电器或者物品时,应该选择质量好、噪音小的为宜。不要把主要的电器放在卧室里面,几种电器也不能同时启用,以免噪音压级过高、过强,对幼儿造成危害。
第三,教育幼儿在生活与学习中运用适当的声音高度,让幼儿明白声音太小别人听不清,声音太高别人也听不清。笔者主要利用故事表演让幼儿感知什么时声音要小,什么时候声音要大,公共场所应该怎么样运用声音,尽量排除人为噪音对身体的伤害。
第四,在幼儿生活环境周围多养些花、种些草、植些树,这样既可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又可吸收、疏散和消除部分噪音。第五,提醒家长家庭成员之间,要尽量做到不争吵、不喧哗,控制娱乐时间,音量不能过大,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安静、温暖、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使之健康成长。
比如,每天早上的晨间检查时保健老师除了坚持“一问、二看、三摸、四查”以外,还要注重检查幼儿个人卫生,教育幼儿要做到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服,并学会整理自己用过的物品。另外,教育幼儿不能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保持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懂得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坚持节约用水,养成不浪费一滴水的好习惯。平时引导幼儿收集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比如,喝过的牛奶瓶、空酒瓶、饮料罐、旧书、旧报纸等。了解这些废旧物品再循环后可再利用,这样既能节约能源有能减少环境的污染。时间长了孩子也就养成了文明健康的好习惯。
日本很早就在幼儿园课程中提出:要把环境的创设定位在“和幼儿一起创造充实的生活”,也就是说,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合作、让幼儿能用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如果采纳和吸收幼儿的建议,并请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不仅能给幼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发展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愿望,增强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如在《动物怎样过冬》科学教育活动中,笔者就让幼儿一起参与布置教室,在一面墙上布置冬天的景色,在大树上挖许多可开关的洞,并让幼儿自己选、剪一些旧画书中的各种动物图片或添画一些动物。教师再按过冬的方式把各种动物分别摆放在不同地方,这就为幼儿寻找答案设置了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让幼儿寻找动物。他们发现了小蚂蚁、小松鼠、小蜜蜂的房里堆满了食物,它们躲在家里“又吃又玩”;在洞里找到闭眼的小黑熊、蛇、青蛙、小刺猬;大雁和小燕子是候鸟,飞到南方去过冬等。幼儿通过寻找、观察、讨论,总结出动物“存储粮食”、“冬眠过冬””、“换毛过冬”、“飞南方”等过冬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首先就在于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并帮助幼儿适应环境、参与环境,使每个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个体发展。
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增强幼儿环境保护意识。幼儿园开展“我爱家乡的春天”主题活动,让幼儿感受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让孩子们回去带动家庭,乃至影响社会。幼儿园为了让家长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活动的开展,在活动前期,利用宣传单向家长具体介绍活动开展的内容,并征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乃至社区的关注和支持。
如在“世界无烟日”到来时,幼儿园在教幼儿认识禁烟标志的同时,学做禁烟标志,还向家长发放禁烟宣传单,鼓励幼儿向家人宣传“吸烟有害健康,请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口号。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吸烟的严重危害性。
又如在“世界水日”到来时,引导幼儿观察“水怎么会变脏”、“小鱼为什么会死了”,让幼儿初步知道水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水对动植物的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等等。要求他们不仅要节约用水,同时还要保护好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受到污染。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