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基础教育』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7-10 03:07:44

  网络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科技的革新同样带来了文化发展的新时代。网络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其影响不可忽视。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文化信息为核心,在网络构成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实现多样文化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创造,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的总和。”陶善耕,宋学清主编,网络文化管理研究,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p15.]1从定义上网络文化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实现获取、传播、创造文化的整个过程。网络给文化的生境提供了更便捷、广泛、平等的交流平台,形成大众的文化。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呈现了大众共同创造动态的文化特性。区别于传统的文化网络文化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如:平等、开放、自由选择、交互性、动态性、多样性、虚拟性等。网络文化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冲击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网络的普及加速了网络文化的传播。网络文化给基础教育领域带来了无法忽视的巨大冲击。

  网络文化以其资源共享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点为教师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网络文化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教育资源地域局限性以及资源匮乏性;网络文化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广泛合作与交流,教学案例的相互借鉴与探讨;提供师生交流的便利,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便利、平等的互动,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搭建了平台;同时网络文化也促进了教师自觉的本文由论文联盟集整理实现终身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当然我们还应正视网络文化同样也带来了部分教师的惰性,复制粘贴、忽视学情、对付工作等问题的滋生,但瑕不掩瑜,合理的利用网络文化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据2010年4月2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http://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又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青少年网民数量逐渐攀升。调查显示“未成年网民(18周岁以下)网络应用娱乐化特点更为突出,以网络游戏为例,未成年网民的使用率达到81.5%,不仅高于整体网民,也高于青少年网民77.2%的平均水平”。现代的教育对象学生成为网民的一部分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网络文化提供了立体的资源平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娱乐应用无所不包。它跨越了国界、地域以及时间空间的限制更给学生提供了迅捷的、爆炸的资源信息库,一方面它极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延展学校教育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基础。因其交互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实现了学生人际关系的扩展、对学生个性形成以及情感、道德品质等各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纷繁的网络文化又导致了学生容易被舆论误导、沉迷娱乐应用、产生网瘾以及诚信危机、网络孤闭症、道德观念缺失、网络拜金、色情等不良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现今,面对网络文化影响下的教育对象,如何因势利导给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校园文化本身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反映社会文化并受社会文化影响。在网络文化的强力冲击下,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起来,呈现了校园文化社会化加强、创造性以及参与性加强,辐射面扩大等特点,使得校园文化更加活跃起来。现今班级的qq群、群空间、bbs等是常见的,学生的参与率也是很高的。网络新词汇、网络新事件等在校园文化中被广泛

  1.网络文化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应加强自律,自觉。教学工作中要合理利用网络文化带来的便利,吸取经验教训,认真研究教材结合学情、班情、学生个性、乡土等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在网络文化的促进和监督下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

  2.正确引导学生接触网络文化。面对爆炸的网络文化资源,成年人尚应接不暇,何况学生。在学生个体身心素质形成阶段,正确引导学生接触网络文化,形成正确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十分重要且刻不容缓。这需要教师、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积极努力,采取应“疏”不应“堵”的策略;以开放、宽容和理性的态度对待学生接触网络文化;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网络文化良莠,使学生对网络信息有判断力;帮助学生认识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现实的区别,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以及诚信教育;加强网络法制观念教育,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等等。尤其应该提出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不固守教材,不止于信息技术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做到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来要到学生的生活去,把网络文化中学生普遍关注的事件、问题提出来,不回避,让学生自由探讨,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获取网络文化的正确判断与审美。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