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教师幸福感”特别调查显示,71.1%的老师和51.7%的公众认为,教师是一个很累并且没有成就感的职业,仅13.2%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高。97.1%的老师认为,现在教师的待遇一般甚至很低。逾八成老师的职业幸福感在及格线%的老师给自己的职业幸福感打了3分的及格分;23.6%的老师打2分;19.2%的老师打1分。
——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城乡学校的2292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超过一半(51.2%)的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1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32.2%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另有2.5%的教师已出现“心理疾病”。
上述数据信息显示:当前,正如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一样,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忧心忡忡。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普遍严重缺失。
(一)工作繁忙。工作太忙恐怕是所有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老师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据调查,75%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在10—12个小时;20%的教师每天工作8—10个小时。以每周法定工作时间40小时为本文由论文联盟集整理标准,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其中工作时间40小时以下的教师占10%,工作时间超过70小时的教师占27.1%。而每天工作时间达10个小时以上的占到教师总数的56.2%。
(二)任务繁重。当前,各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在深入推进。改革的压力,创新的任务,大家感觉,新课程中教师的工作量不减反增,一些教师还承担了各级各类行政的检查与验收等大量“繁重的非教学工作”。
(三)压力太大。一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升学率和分数压力。二是评职称、评先的压力。职称评定的各种指标很多,再加上名额较少,竞争较为激烈。三是应对社会诱惑的压力。社会上种种诱惑,或多或少对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四是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五是能力跟不上的压力。一些教师特别是在农村、年龄较大的干部,在适应新课改、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上,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
(四)收入偏低。许多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收入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按照政策,教师工资应当不低于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但目前一些地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尚未到位,农村地区、艰苦地区工资更低。
(五)健康较差。由于任务重、压力大,一些教师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隐患,高血压、肠胃病、颈椎病、腰椎疾病、神经衰弱等成为教师的常见病。即使暂时没得病的老师也表示身体经常处于“不舒服”的亚健康状态,精神面貌较差。
从教师个体本身来看,提升幸福指数,应不断提升境界,调整自我,努力在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中体验幸福,在爱心的付出与收获中感受幸福,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中创造幸福,在平和的心态中谋求幸福。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关心爱护,强化教育培训,改革体制机制,提高福利待遇,努力从思想、心理、工作、身体上减压。
一是开展心理关爱“解忧”。解决当前一线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首先还得在“心”字上着力,用心疏导,真心关怀。建议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管理工作范畴,把心理健康知识列为教师教育培训的内容,使广大教师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成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开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热线电话、网上信箱,聘请心理专家坐镇解答教师心理问题,帮助基层
二是关注身心健康“强质”。定期对一线教师组织开展体检工作,特别是要关注教师的职业病防范。将心理体检纳入常规体检内容,动态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大力丰富教育业余活动。积极倡导健康的休闲方式,培养教师正常的情绪爱好,让基层教师在劳逸结合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 “减负”。从根本上缓解一线教师工作压力,必须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要切实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教学科研任务,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减少一些假期的补课。
四是解决实际问题“暖心”。各级各方应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努力让基层干部看到希望,感到温暖。一是不断拓宽成长渠道,让干得好的教师“有奔头”。二是逐步提高工资待遇,让踏实干的教师“有想头”。探索建立基层一线教师课时补贴制度,确保基层一线教师待遇适度高于行政人员,增强基层一线岗位的吸引力。三是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基层干部“有靠头”。从住房保障、福利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出台具体政策,真正让一线教师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