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通过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因素,根据市场需求提出相关对策。一方面学校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市场的管理和就业法规的建设。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外语人才。
【注】本文系2008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研究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近年来日益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9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4%,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从目前的招生情况看,高校外语专业的生源依然比较充足,但就业前景已不如前些年那么乐观。由麦可思调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对外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显示,在2010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的5大高薪(月薪)行业中,英语专业榜上无名。在2007-20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8个专业中,英语属于其中一个。虽然调查数据有一定的相对性,有一定的区域差异,但也明确表明了一个讯号:市场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外语人才今后的培养提出了挑战。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外语成为各级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科目。而且从小学到大学,外语都是必修课程,外语热使得各级各类高校纷纷开设外语专业,招生数量不断增长。新华网在2006年5月18日公布的一份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中显示,所调查的80%以上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这种招生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形势的供过于求。
其次,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劳动力市场条块分割造成的制度藩篱。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统一分配转变为面向市场公平竞争、自主就业。然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农村与城市的分割,劳动力市场间存在着制度藩篱。虽然农村中小学急需高水平的英语教师,但很多毕业生不愿到农村或小城镇工作,大量积压在大中城市。
长期以来,英语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编织出来的精英情结的束缚。普遍认为大学=成功=精英,这样的单向思维使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大受限制。加之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的观念,使得这些大学生必须在城市找到好工作才感到颜面有光。这种单一的社会价值取向、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导致了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诞生了一群毕业漂族,形成一种自愿性失业现象。
白文龙(2003)认为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自我认知不准确,产生自负心理。夸大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积累,以及实践能力。出现择业期望值过高,过分看重优厚的待遇,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给人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甚至把未来工作理想化,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其次是自卑心理,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其它阻碍顺利就业的问题还有悲观情绪、不满情绪、焦虑情绪等心理问题,以及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复合型外语人才成为人力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目前市场对纯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少,仅仅局限在相对固定的部分岗位上。此外,部门、新闻业、旅游业等也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因此,在原来只开设英语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可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更具实用性和综合性,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又训练了他们在以后工作中的一些商务礼仪,此专业的毕业生既可以当老师、做翻译,又可以做外贸。
近年来外语人才市场需求的趋势表明,小语种越来越受到青睐,如韩语、日语等。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较容易,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这缘于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文化交流、体育赛事日益频繁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在原有英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日语、韩语等小语种课程,会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小语种专业的学生能掌握一门大语种,则非常受欢迎。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做了如下要求: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扎实的基本功指语音、语调的正确,词法、句法、章法的规范,词汇表达的得体,听、说、读、写、译技能及运用外语能力的熟练。扎实的基本功是外语学习的关键。但是,即使有些学生具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却难以应对大型会议和商贸洽谈等高级翻译工作。原因是他们依然缺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因为这些场合对外语人才各方面的素质有极高的要求,所以学生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环球英语网校,2010年2月23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近年来,北外不断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设置了以英语为背景的经济学、新闻学等专业。这一举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新亮点,、银行、外资企业纷纷进驻学校招贤纳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不断体验创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迎接等待他们的国际化市场的巨大挑战。
要建立学校和学生的联系平台,指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为求职做好准备。并积极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心理指导和咨询,以及创业教育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塑造成熟的就业心态,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定位将来的工作,做到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
此外,除了培养毕业生出色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加强其自身的修养。外事部门、新闻宣传单位等涉外用人单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政治素质、个人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而外企更看重员工的职业操守,如诚实、责任感、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实干精神、工作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等,所以为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外语专业的学生应相应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这个信息化、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态势,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外语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融合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夯实专业基础,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塑造完美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市场的管理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总之,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应用性外语人才,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1]史立英,张润.市场需求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j].时代文学o理论学术版,2007(11):198-199.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期刊论文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