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河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7-10 02:54:42

  根据教育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定义,当社会为15%~50%的适龄青年提供高等教育学习机会时,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论文联盟段。[1]

  2002年,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2]到了2004年,河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3]标志着河南省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来,河南省在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育投入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其中,教职工数量、占地面积等增长了50%左右;在校生数量、教学科研设备的价值、图书藏量等数据增长了1倍以上。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河南高等教育仍然存在如下问题: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招生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偏低;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结构需要优化;部分生均教育资源低于合格标准等。

  河南省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曾经是比较高的,2006年生均教育经费在全国排到第13位。但到了2009年却下降到了第31位,[4]倒数第一。

  (表1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教育报》历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整理而成)

  在表1中,笔者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和gdp水平进行了比较。~2010年,河南省gdp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5]但生均高等教育经费增长率却不及全国水平的一半。而且教育经费投入忽高忽低,缺乏稳定性。2007年,河南省gdp增长率达到14.58%,生均高等教育经费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9%。以上数据说明三个问题:(1)河南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经济增长的成果没有用来反哺高等教育;(3)高等教育投入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增加可比性,笔者以人均gdp为参照,选取了与河南省人均gdp相近的13个省份进行比较。表2显示,河南省的人均gdp排在这13个省份的中间,但毛入学率、每10万人拥有大学生数量、普通本科高校的生师比都处于较差的状态。其中,每10万人拥有的大学生数量排在最末位。表2说明河南高等教育在招生方面存在如下问题:(1)毛入学率偏低,招生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2)生师比较高,说明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存在师资瓶颈;(3)每10万人拥有的大学生数量倒数第二,说明历史欠账太多。

  河南高校的师资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够合理。首先,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高。根据教育部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达到30%为合格。[6]2010年,河南省在这个方面的指标为33%,达到合格要求。但是,这个指标与全国的39%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果纵向比较,河南省该指标在2000年一度达到35%以上,而且2001、2003、2008年都高于33%。这说明,河南高校的副高职称比例还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其次,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的比例不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30%为合格。河南高校的这一指标目前已经达到43%以上,远远超过了合格标准。但与全国49%的水平相比,[7]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详见表3。

  2004年以来,河南省各类高论文联盟教育资源总量增速很快。以普通高校占地面积为例,2004年为6331万平方米,2010年增加到了9352万平方米,增长了近50%。但从生均的角度来看,高校生均占地面积有逐年负增长的趋势,平均每年减少近5%。其重要原因是招生规模扩大的速度,远远快于占地面积增长的速度。详见表4。

  生均占地面积的负增长,也导致了生均教学行政用地每年以近2%的速度递减。从总量来看,2010年,河南省生均教学行政用地13.2平方米,低于合格标准(14~16平方米)。此外,生均图书也明显低于合格标准。总之,在表4所列出的三项指标中,河南省仅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的价值每年有明显增长,超过了合格标准。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念。[8]河南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要想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如果没有先进的高等教育和高层次的人才队伍,仅靠“人口红利”是不可能实现的。经验告诉我们,沿海发达省份依靠“人口红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搞了30多年,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终究未能达到发达的水平,现在被迫转型。目前,河南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载体,实现中原崛起,取得区域竞争的优势,决不能重复沿海地区的老路。必须丢掉人口红利、高消耗低产出、牺牲生态环境的传统模式,着眼于“科教兴豫”的战略,依托教育和科技,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创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模式,实现河南省的科学发展。为此,要更新地方的“政绩观”,设立高等教育“终身激励”制度,使地方的政绩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首先,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利用“两会”等渠道,争取财政的倾斜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由于经济落后,出现了人才严重外流、技术人才匮乏的现象。技术人才的匮乏,又制约了河南省的经济发展。[9]这意味着,河南省长期以来向沿海发达地区输送了大量的高级人才。这种单方向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有必要对河南高等教育事业给予一定的补偿。同时,目前实施经济转型战略,河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同样需要大量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因此,中央财政对河南高等教育投入加大倾斜力度,与的发展战略是相吻合的。其次,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化解高校债务危机,应该立足于自己,推进制度创新。应该建立生均教育投入增长率与人均gdp增长率相挂钩的机制,将提高生均财政拨款的措施制度化,主动向4%的目标靠拢。同时,河南省应该尽快制定各高校老校区开发租赁或者置换还贷的措施。其三,开拓渠道,实现高等教育投入多元化。胡鞍钢(2010)预测,到2020年,全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7%以上。其中,非渠道的教育投入将达到gdp比重的2.5%。[10]因此,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私人投入高等教育是一个必然趋势。其四,鼓励民间资本依托国内著名高校来河南办分校或者分院,既可以吸纳河南优秀的高中生资源,扩大河南高等教育的招生能力,又可以增加河南的高等教育投入。

  首先,制定高校人才吸引方案,鼓励高校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在师资招聘过程中,优先考虑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历继续教育,鼓励中青年教师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次,推广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成长;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如新课程培训、统计软件技能培训、试验技能培训、做访问学者等,促进骨干教师多出成果,为提高教师队伍的职称水平做充分的准备。

  首先,充分挖掘各高校新、老校区的资源。对于各高校在市内的老校区资源,置换或者出售、租赁后不轻易改变它的高等教育用途。如河南工业大学的嵩山路校区优先租给民办高校。对于条件好的高校,要转贴于论文联盟

  将老校区打造成硕博培养基地或者产学研结合的基地,减少土地和建筑的浪费或者闲置。对于各地“大学城”或者高校的新校区,要推进校园土地的合理规划,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对于那些因债务缠身而经济困难的高校,有关部门应加以关注,并鼓励高校创新各种措施,推进校园建设,如运用开发商承包制建设大学生宿舍、食堂等。其次,加强高校图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监管工作,规范招投标程序,使采论文联盟信息透明化,节约高校的办学经费。同时,加强现有图书和设备的维护,实施管理责任制。其三,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高校与知名企业的横向联合。这样,高校在为企业提供智力和技术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使用企业的先进试验设备和实习基地。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期刊论文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