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将通过对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讨论职业价值观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寻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经济的、逻辑的、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美学的、宗教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例如大学生再就业时通常会考虑一些问题:是去单位还是去私人?是去技术岗位还是行政岗位?是要工作轻松还是要高工资福利?左右学生选择的,就是职业价值观。很多大学生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择业的第一标准。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没有相统一,不知道毕业以后做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学生择业价值观扭曲。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主要有以下特点:
1.择业“眼高手低”,很多大学生都是中学的优秀学生,上大学后都怀着一种轻松的心态,而且往往以“天之骄子”自居,对将来的工作往往充满很大的期望,希望毕业后能从事高收入、高福利的工作,不愿从基层做起,这也是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很多大学生都希望去好的单位、发达的地区工作,择业意向很相似,但是择业意向的相似直接造成了竞争的激烈,往往使很多竞争力不强的学生惨遭淘汰,而经过多次打击的学生,往往会形成自卑、厌世等的心理障碍,这也更导致他们的就业困难。
很多大学生的择业思想还停留在80年代,他们希望自己能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希望工作稳定、收入高,对一些私人往往嗤之以鼻,甚至连考虑都不考虑,造成了就业选择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因此,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势在必行。
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约束,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的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结果也不同。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也有不同的作用。
负面的价值观经常会影响学生择业的过程。有些学生在择业中会使自己产生失望、彷徨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导致心理不和谐。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成了学校应重视的问题。
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促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例如,在职业价值观中看重发展因素的学生,其自我满意度较高,自我灵活性也较好。这些学生往往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并且对所选单位比较了解,就业准备充分,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善于学习。因此,学校应着重发展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狂热的追求各种资格证书,反映出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就业的压力,侧面反映了学生竞争意识的加强,但是证书的获得能否起到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作用,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比较注重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培养个人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组织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就是追去高收入、高回报的工作,就业思想还停留在“就业挣钱、养家糊口”等狭隘观念。因此学校在教育学生是一定要让他们摆脱这种思想,注重培养学生为、为社会作贡献的价值观,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坚持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加强品德修养,才能使个体有限的生命充满价值。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很多学生对找工作产生了恐惧,很多学生不愿意去面对找工作,学生严重缺乏就业信心,这也是我们学多高校面临的就业难题。
因此学校要针对这个问题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择业信心,使学生在校期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教育,让学生面对现实,了解现实,要让学生知道,就业虽难,但只要做好了准备就没问题。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期刊论文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