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趋热,申论的写作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写作教学中也应重新调整教学方案,把申论的教学和实践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或者说需要适当地加大比重。以下是论文期刊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申论写作中的技巧,欢迎阅读并借鉴。
“申论”的语源出自孔子的话语“申而论之”,即申述、论述、论证、引申的意思。申论考试是根据机关工作的需要,考察应试者实际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申论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应试者的发挥主要看平时的功底,不一定需要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因此,自从XX年公务员考试设置申论以来,无论是专家、应试者、用人单位,对这一考试形式都表示赞同。以XX年11月份进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来讲,考生从考场出来后的感觉都比行政能力测试轻松。但考得轻松不一定等于考得好,要把申论写好亦非易事。
一些有关申论考试的辅导材料中,是这样给“申论”下定义的:“申论就是根据所给的材料引申开来,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和应对的方案,并就此阐发出议论。”这个定义最早出自国家人事部门编写的辅导教材。笔者觉得,这种概括似乎还不全面,它让人觉得,申论就是剖析社会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谈对策的,正如许多人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印象,觉得该栏目的功能就是专门进行曝光的。其实不然,“焦点访谈”栏目也有不少是歌颂英雄人物、先进人物、赞美著名科学家或其他著名人士,赞美某种新生事物、赞美某种新的做法的。同样,申论的考题中也有要求围绕某单位的成功经验来谈的,比如曾有一道模拟试题所提供的资料讲的就是“海尔”公司的成功经验,应试者的角色认定是模拟省经贸委的工作人员。“要求你通过‘海尔’的成功,探询其成功的奥秘,从而为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提出有见地的方案和对策。”按照前面关于“申论”的定义,“找出问题的症结”这句话的感情色彩就不太吻合。因此,申论的定义还应周密些。笔者觉得可以概括为:“申论就是根据所给的材料引申开来,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和应对的方案,进行引申论述;或者就某一新生事物、某一成功经验、某一新的做法引发议论。”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申论就是特殊的、较高层次的“供料作文”。并且是“供料的议论文”、“供料的策论”,这就决定了,申论的写作更需要注意客体与主体的双向建构,是“料”与“申”的辩证对立统一。材料是一种客体,客体影响、支配着主体的思维方向、思维进程,但主体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可以反过来影响客体,通过中介环节,把自己的某种优势有机地渗透、发挥到客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