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股静脉穿刺抽血是临床常见的静脉抽血方法之一,是护 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护理操作。我们在长期的临时理实践中左 现小儿股静脉斜刺抽血拔针后,如果拔针方法、方式不正确,很容 易引起穿刺点处渗血及其渗血量过多而引起的血肿及疼痛。为此, 为了探讨佳的小儿股静脉斜刺抽血拔针后的按压方法,我科于 2∞7年1-7月对3∞例凝血机制正常的患儿采用不同的按压方法 结果发现:改良后的错位按压方法与其他的按压方法相对比,其效 果甚佳。同时,也减轻了患儿的恐惧心理,减轻了因出血量过多引起 血肿后产生的疼痛,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例患儿男180例,女120例;年龄2个月ω2岁。将3∞例
患儿平均分为三组:A组、B组、c组;A组:为改良的元菌纱布错位 按压法:B组:为棉签按压法;C组:为棉签交接式竖压法。
1.2方法
患儿采用专人抽血,均为一针见血,一次成功,按压时间均等。
操作方法 A组:采用改良的元菌纱布错位按压法:即 小儿股静脉斜刺抽血拔针后用元菌纱布沿血管走向纵行平行直压 在血管上,纱布末端超过皮肤针眼2-4cm,使皮肤与血管上的两个 穿刺针眼同时受压。B组:采用棉签按压法:即抽血完毕拔出针头后 用消毒棉签按压在皮肤穿刺点上。C组:采用棉签交接式竖压法:即 拔针后用棉签沿血管走向纵行平行直压在穿刺点处,然后再转交给患儿家长自己按压。
推荐阅读:《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1.2.2观察方法 在拔针后半小时评估:询问及触摸穿刺点周围有元疼痛、不适感、观察患儿局部皮下有无痕血及肿块。
2 结果
A组:元一例皮下痕血及疼痛不适感;B组:38%有皮下痕血及疼痛不适感;C组:22%有皮下痕血及疼痛不适感。
3讨论
《基础护理学》中对股静脉斜刺抽血拔针后按压方式、力度、按压面积没有明确规定,其操作步骤是:抽血完毕后,拔出针头,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3-Smin,然后用胶布同定。而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按压方式和位置不正确、力度不均匀、按压面积的大小都与皮 I 下刷及血肿的发生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股静脉斜刺时,针尖穿破皮下后在血管上方斜行一段距离后才进入血管,使其产生二个针眼:皮肤表面针眼、血管壁针眼。而这二个针眼常常不再同一个点上,两者距离与进针角度、皮下脂肪组织厚度有一定的关系。由于A I 组按压时是沿血管走向纵行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按压面积大,使皮肤针眼和血管壁上针眼同时受压,因此,不易引起皮肤针眼出血及血管针眼的渗血、皮下疲血的发生,使患儿更舒适;而B组是直接将棉签按压在皮肤针眼上。因棉签直径小,按压面积相对较小,而且二 个针眼不在同一个点上,血管针眼往往未能被按压,因此而引起血 管针眼处渗血及形成皮下痕血、血目中;同时又因血肿而引起局部组 织疼痛、不适感。其皮下痕血不适感为38%;C组是交接式按压。而 交接式按压不利于止血。因为在按压过程中由于转交给家长,形成 一按一松再一按,局部血流就形成阻断-恢复-再阻断一凝血过 程。而在一松的过程中,血流迅速的从血管针眼处溢血,形成皮下痕 血;同时,交接式按压力度也不均匀,家长不能很好的掌握力度的大小力度太小起不到止血的效果。力度太大又导致患儿的疼痛不适及阻碍了下肢的血液循环,又因为患儿疼痛吵闹,常常会使家长按压部位偏移而引起血液外渗及血肿的形成。故C组皮下疲血、不适 感相对较高,为22%。同时也给家长造成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情绪变化。所以,不管护理工作有多忙,都应由护理人员单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