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教育理论』基于模因生命周期理论探究流行语“忐忑”的传播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7-10 03:40:03

  2011年12月20日,《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11年十大流行语”,“忐忑”一词凭借着在2011年的高频度“曝光”,位列第十,成为了“2011年十大流行语”之一。 “忐忑”一词能够从比较陌生、不常用,一跃而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其中“神曲之母”龚琳娜功不可没。她的一曲《忐忑》唱红了“忐忑”,使“忐忑”在2011年成为一个强势的模因,进入到了我们的视野和语言生活中。它的复制与传播是一种语言进化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推动的表现,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模因生命周期理论入手,去解剖其形成强势模因以及传播的过程。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步规律的模因论最核心的术语就是meme(模因)。“模因”一词最早出现在牛津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他所提出的“模因”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1] 何自然先生将“meme”译成“模因”不仅是因为两者在读音上相近,更重要的是有意让人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不同的是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要通过模仿来传播。[2]54

  有一些研究者把模因描述为“病毒”,认为其可以在不同的个体中进行“传染”和传播,它通过非遗传的方式——模仿的方式,把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的某些成分通过人际交往来传播和延续。携带模因的人叫作宿主,传输过程叫复制,宿主不断地向群体传播模因,模因也会不停地进行自我再,所以模因又是复制因子。

  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 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 组织和社会之间, 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传播的社会性就在于人类能够运用描述或象征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各种符号来沟通彼此的思想, 调节各自的行为, 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去从事和其他社会活动。[3]1-3

  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它不仅具有基因的继承性,而且具有病毒的传播性。在传播过程中,模因的传播者把模因传递出去,模因便被新的宿主记忆,新的宿主又携带着这个模因,继续传递给下一个宿主,就这样,模因像病毒一样传播开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这种传染就是一个复制过程。即在另一个人的记忆里产生模因的复制件,使这个人成为模因宿主。宿主必须具有阐述模因的能力并能执行与模因有关的认知任务,这也意味着只有人才能作为宿主。而模因的传播又必须通过媒介才能进行, 媒介指任何能在宿主之间传输模因的东西。例如声音、图画、文字、报刊以及网络等等。 

  何自然认为“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2]55流行语“忐忑”得到复制并迅速传播的特点就如同寄生虫从一个宿主体感染到另一个宿主体一样,它从一个人的头脑被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头脑,再从人的头脑诉诸于笔端、报端或口中,从这个角度来看,“忐忑”是一个模因。这种不断扩展到整个群体的自我复制过程, 正是模因的进化表现, 也是语言的发展和传播过程。

  语言作为模因,其生命力是由其在使用过程中能否得到认同,能否获得广泛的复制和传播来决定的,而模因从被新的宿主选择后并被传递,要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等四个不同的生命周期:

  同化(assimilation)。同化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足以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意味着宿主能将该呈现的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宿主会下意识滤掉与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相异或相斥的模因,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与之一致的信息。如果新模因与宿主的已经存在的认知体系相适应,就有可能被接受。

  

  表达(expression)。为了能广泛传播,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这个过程就是“表达”。话语是最突出的表达手段。

  传输(transmission)。模因表达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在传输阶段,模因从一个宿主被传输到一个或更多的潜在宿主,传输的过程也叫做复制。[4]134

  模因的复制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结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机制。[1]58

  在实际互动交际中,当合适的场合出现时,有些信息就会在宿主的记忆中再现,宿主会很自然地不改动任何信息内容而直接将其传递出去,这是一种重复。“忐忑”就存在着这种模因基因型的传播。

  《康熙字典》中解释“忐忑”为“心虚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心神不定”。它原本是个形容词,形容人“心神不定”,也就是说这个词的搭配对象是人,它经常与表示人的名词构成模因复合体。例如:前夜中签股民忐忑(《北京晨报》2011年01月10日)

  这三个新闻标题中都使用了“忐忑”, 而且它搭配的对象分别是“股民”、“老板”、“刘翔”,这三个名词都是表示人的普通名词及专有名词,“忐忑”这个模因均沿袭了本义与定型的用法,因此这三处均是将相同的信息直接复制并加以传播。

  “忐忑”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总是在重复,随着它的广泛传播,它在意义、词性及用法上都发生了变异。

  在这里,三个“忐忑”虽然还是形容词,但是无论是用法还是词义均产生了变异。首先它搭配的对象已经由人而变为“棉花”、“王菲复出之路”、“国产电影”,这种搭配是一种超常搭配。其次三个“忐忑”虽然在词形上没有变化,但是在意义上却产生了变异。例④中的“忐忑”是指棉花的价格从疯涨到暴跌,意思是大幅度地上下变动。而例⑤中的“忐忑”与“坎坷”等价,之所以选择“忐忑”而没有使用更为规范的“坎坷”,不仅是因为“忐忑”的字形能够表示上下不平的形象意义,更重要的是“忐忑”是时下最流行的语言模因,标题中嵌入它能够满足大众求新求异的心态。例⑥中的“忐忑”则是“震动”的意思。受到“震动”,必然引起上下震荡,所以选择“忐忑”这一模因与 “国产电影”进行超常组合,形象生动。

  [11]尚晓婷心里忐忑着……(东北新闻网《马路上救个“怪老头”搁你你咋办?》2012年2月27日)

  在例⑩[11]中“忐忑”作为动词充当了谓语,而例[12]中“忐忑”用在“在……中”,属于动词,表示动作的正在持续。

  在语言领域里,模因被复制、传播的现象比比皆是。“忐忑”作为流行语因其具有了模因的属性,才能不断地自我复制、传播,进而广泛地流行,所以其传播过程应该具有语言模因传播的典型性,它的复制和传播也势必要遵循模因生命周期理论,同样也会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输等4个过程。

  在同化阶段,一个模因必须要能够感染新的宿主,进入到它的记忆中去。“在该阶段起作用的模因选择标准有客体标准独特性,主体标准新颖性、简易性和一致性”。 [4]换言之,信息愈独特、新颖就愈容易引起注意,愈简易就愈易于被人理解,进而易于使人接受。同时,该模因与记忆中已有的模因相关联或一致时,该模因就能够获得原来模因的支持,从而达到被同化的目的。

  2011年新年伊始,一首没有歌词、曲风古怪的 《忐忑》在网络上爆红。一时间王菲、郭德纲、水木清华等名人争相模仿,众多网友多样化的演绎,本身对“忐忑”就构成了很强的传播力。再加上《忐忑》的歌词前所未有的抽象,也因此给听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因为不知道《忐忑》的内容,很多人听得七上八下,就有很多人在网上去猜度歌词的含义,很多人把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甚至有人把它作为谈资,来以此炫耀自己的时尚与前卫。正所谓“因为不懂所以新奇,因为新奇所以流行”。与此同时,《忐忑》的火爆也唤起了人们记忆中的对“忐忑”一词的认知与理解。其会意字的形象性,又满足了此阶段选择标准中的简易性和明晰性。再加上龚琳娜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10年北京新春音乐会上的演唱, cctv-音乐频道播出的视频,及至2010年12月31日晚,龚琳娜受邀在湖南卫视跨年音乐会上的盛装演唱,正是凭借这些权威的传播媒介,“忐忑”得到了大众的关注、理解和认同。

  记忆阶段是指模因必须储存在宿主的大脑中一段时间,只有被大脑记住才能进入下一步的传播。一个成功的模因一定是一个便于记忆的模因。这样,即使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搁置之后,它也会被表现出来。一首歌曲唱红了“忐忑”,使大众接受了、认同了这个词。当这个词语进入到人们的大脑时,它的传神之形,一下子就会被牢牢地记住。

  作为一个连绵词——“忐忑”,两个字的声母还均为“t”,属于双声联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从造字构造来看,“忐”“忑”二字是属于“偏旁连续成语”的会意字,它和“目水为泪”、“小土为尘”“朝水为潮”、“合手为拿”一样形象生动。心上为“忐”,心下为“忑”,两字联缀成义不可拆分,形象地反映了七上八下、心神不宁的心理,不仅便于理解,更便于记忆。而字音、字形与字义的精妙结合,使得这个词语上口易记,得以在人们的大脑中长时间停留,增加了被复制和传播的可能性。的语境是“忐忑”传播的触点

  “忐忑”被大众认同、记忆,说明这个词语一定是在某一点上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当类似的情境出现时,大脑就会下意识地将其调动并被表达出来。多媒体数字报《瑞安》2012年1月31日中的一段话,正反映了当代部分国人的心态。2011年“神曲《忐忑》走上春晚,拉开了帷幕,随之而来的是从年头到年尾的忐忑”“‘蒜你狠、姜你军’的怨言尚未散去,梦想到股市中‘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盛宴’的美梦却无情破灭;想搭个黄金白银直线上涨的财富快车,却鬼使神差登上了让人损失惨重的‘海盗船’;图稳买点基金吧,基金业近乎全军覆没……”福岛海啸核泄漏了,泰国水灾漫过了都城了,欧洲严寒冻死数十人了,地球调到 “震动状态” 了……如此种种,不仅“阿姨压抑”,阿叔也压抑,阿爷、阿奶、阿爸、阿妈、阿哥、阿妹都统统的压抑。于是,他们很想寻找一个词汇来宣泄心中的自危与无奈,来表达生活中的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不安,而龚琳娜的《忐忑》恰逢其时地唱响,唤起了人们记忆中的这个词汇,于是“忐忑”开始活跃起来。

  “忐忑”的传播是模因普及的过程。其之所以能够广泛地被传播离不开丰富的传播介质。例如:网络、电视、电影、报刊、广播等。其中效率最高的媒介就是网络。龚琳娜的《忐忑》早在2006年写成。曾经先后于2010年初、2010年3月,在北京新春音乐会及深圳“南山保利艺术讲堂”讲解“艺术民歌”路线月又在保利剧院举办“相思染民歌传奇音乐会”演唱,但观众反应都不大。直到2010年下半年,《忐忑》视频被网友转传到各大视频网站,在网络上出现并发酵,才引爆了《忐忑》的流行。如果说“忐忑”一词由《忐忑》在网络上的强势传播而重回了人们的视线,那么微博、论坛、各种聊天工具更是成就了“忐忑”的“模因循环”。

  一个模因是否能够成为强势模因是看其是否能够获得广泛的复制和传播,得到广泛的复制和传播的模因一般是强势模因。一个模因如果顺利完成了同化、记忆、表达、传输等4个阶段,同时又在保真度(copying—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长寿性(1ongevity)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也就是说,这个模因必须能够被精确地加以复制,复制的结果必须数量巨大,而且这些复制品必须能够存活很长的时间,这个模因才有可能获胜,这个获胜的模因就是强势模因。[6]

  “忐忑”一词源于3000年前的古希腊神话。据说宙斯的儿子腓尼基国王tantalos因为惹恼了众神,被其父惩罚。使其在口渴的时候,不能喝到位于下颌下的水;饥饿的时候不能吃到悬于头顶的美果。唾手可得而又不可得的心理煎熬着tantalos,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心理称之为tantalos。

  公元前一世纪,这个词连同它的故事一起进入古拉丁语,写作tantalus,其词根tanta也先后进入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英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词经过东罗马帝国、古印度辗转进入古汉语。古人创造了心上心下的会意结构,形象地表达了词义,并赋予它近似西文tanta的读音,读作tǎntè,使其成为双声连绵词。[7]这个词虽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属于一个比较不常用的词,甚至在北大论坛里曾经有人呼吁要将“尴尬、忐忑”等不常用的词除去,可见其使用频率之低。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忐忑”在被《忐忑》唱响之前,绝对是一个古旧、弱势的模因。

  “忐忑”作为一个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沿袭它原来的意义与用法,也通过复制、模仿进一步丰富了它的词义与用法。《康熙字典》中解释“忐忑”为“心虚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心神不定”。它原本是个形容词,形容人“心神不定”,也就是说这个词的搭配对象是人,它经常与表示人的名词构成模因复合体。但是这个词在传播过程中,不仅与表示人的名词构成模因复合体,也和其他名词构成模因复合体,而且还逐渐演变出动词和名词的用法来。尽管“忐忑”在意义和用法上不断地出现变化,使这个模因产生了变异性,但它还是始终保留着原始的定型与精髓,这也说明,它的这种变异性没有离开保留性,所以其具有高度的保真性。

  “忐忑”还具有高产性及长寿性。如果我们把互联网作为一个语料库,选择互联网上影响面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作为检索工具,google可以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通过下面的数据图表可以清晰地看出“忐忑”使用数量的增长情况。

  “忐忑”一词2011年1年的使用量几乎等于2000年-2009年10年的使用量,到了2012年的1月—2月,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更是表现出了“井喷”状,短短的2个月的时间其使用总量已经超过了2011年全年。这不仅说明“忐忑”这个语言模因具有较强的多产性,而且从其使用量发展的趋势来看,也可以预见作为一个语言模因,“忐忑”不会在短时期内消亡,因此其具有长寿性。所以“忐忑”是强势模因。

  一定时期的流行语是这个时期大众的价值观念、文化心态、社会心理的凸现,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新的文化现象与传播规律紧密结合。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5] 胡丹,刘爱真.从中西文化的角度阐释模因论与中国英语词汇.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7

  [6] 苏珊?布莱克摩尔,谜米机器.高春申,吴友军,许波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00.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