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教育理论』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问题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7-10 03:37:34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研究表明,约10%~30%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欠发达、欠开发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目前贵州有普通高等学校47所,在校生299072人。[1]这样一个大学生人数较多,而又作为“少、边、山、穷”地区高校中的大学生人格状况如何,更值得进行深入探究。

  为了了解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大学生整体的人格状况,课题组选择贵州省内五所高等院校的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版(epq)”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占收回问卷的93.6%,其中男生157人,占总人数的37.3%,女生264人,占总人数的62.7%;汉族263人,占总人数的62.5%,少数民族158人,占总人数的37.5%。全部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从表1、表2可以看出,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在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p))这个人格纬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内外向(e)、神经质(n)和自我掩饰度(l)3个人格维度上差异显著,呈现出下列特质:

  从e纬度看:在表1中显示,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外向,对外界事物兴趣广泛,朋友多,喜形于色,可塑性强;在表2中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较汉族大学生内向,汉族大学生比少数民族大学生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情活泼、热情,爱交际,更渴望兴奋的事情。问卷中关于反映内外向性格的典型问题“你是否比较活跃”,男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分别有80%和85.5%的同学回答“是”;问及“你是否有许多不同的业余爱好”、“你是否常爱外出”、“你有许多朋友吗”等问题时,男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回答“是”的比例均高于女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见男、女大学生中的汉族比男、女大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外向,而少数民族中的男大学生比少数民族中的女大学生性格外向。

  从n纬度看,在表1中显示,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容易激动、紧张、焦虑,情绪较不稳定;同样在表2中显示,汉族大学生比少数民族大学生情绪易于激动,心境变换剧烈,日常活动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情绪高时,学习、工作热情高,反之,什么事都不感兴趣。问卷中关于反映情绪性格的典型问题“你的心境是否常有起伏”,女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分别有78.2%和75.6%的同学回答“是”;问及“当别人向你诉苦时,你是否容易理解他们的苦衷”等问题时,女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回答“是”的比例均高于男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见男、女大学生中汉族比男、女大学生中的少数民族情绪较不稳定,而少数民族中的女大学生比少数民族中的男大学生情绪较不稳定。

  从l维度看,在表1中显示,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试图给人留下令人满意的印象。同样在表2中显示,汉族大学生比少数民族大学生更试图给人留下令人满意的印象。问卷中关于反映自我掩饰度的典型问题“你曾经将自己的过错推给别人吗”,男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分别有67%和70.1%的同学回答“是”;问及“你在谈论中是否有时不懂装懂”、“你是否有时有点自夸”等问题时,男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回答“是”的比例均高于女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见男、女大学生中汉族比男、女大学生中的少数民族有更多掩饰心理,而少数民族中的男大学生比少数民族中的女大学生有更多掩饰心理。

  导致男女大学生在内外向(e)、神经质(n)和自我掩饰度(l)3个人格维度上差异的原因,首先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由于中国

  千年传统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观念的影响以及传统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性别塑造,导致男、女孩子从小就接受较明显的差异性教育。其次是社会对性别要求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物,而不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虽然经常宣称妇女能顶半边天,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男人的能力、优势依然强于女性。这种状况,在欠发达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女生较男生得到的发展机会较少。一些招聘,虽然在招聘条件上没有限制女生,但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90%的采用男生。

  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在内外向(e)、神经质(n)和自我掩饰度(l)3个人格维度上差异的原因,首先是成长环境的差异。贵州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地理位置偏僻的山区,且处于成片聚居的状态,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民族大学生,继承了祖辈传统中那些淳真朴实、热情豪放的天性,其早期人格发展也表现出一种平静而较少冲突的状况。其次是教育环境的差异。在少数民族家庭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使用的教育方式都比较简单,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基础教育相对滞后,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仍实行双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教学,甚至是本民族语言教学,造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听不懂授课内容;甚至有些学生在汉语交流方面存在困难,使得这些学生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变得自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从调查情况看,贵州高校大学生人格健康状况整体良好,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认知自我,对自己的所有与所缺都比较清楚和明确;有着较广泛的人际交往范围和爱好,积极、乐观,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具有一定创造性和竞争意识;没有发现大面积的人格健康状况有问题的学生。 高校大学生中人格发展的积极因素的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部分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发展不足,主要表现为:(1)自卑。在“你是否有时感到自己可怜”的选项中有44% 的同学选择了“是”;在“你是否为你的容貌而非常苦恼”的选项中有10.6%的同学选择了“是”。(2)懒散。在“你是否觉得有时浑身是劲,而有时又是懒洋洋的吗”,“你常无缘无故感到无精打采和倦怠吗”分别有43%和37%的大学生回答了“是”。(3)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差。有52%和78%的同学在“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神经过敏的人吗”、“你是一个容易伤感情的人吗”时选择了“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容易选择逃避和抱怨。在“当人家寻你的差错,找你工作中的缺点时,你是否容易在精神上受挫折”,有65%的同学选择了“是”。(4)以自我为中心。在问及“你曾利用过别人为自己取得好处吗”有70%的同学回答了“是”,可见,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自我,比较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之中,这种倾向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相结合,自我膨胀便呈现出来,因而他们常常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多不和谐。

  由于贵州“欠开发、欠发达”的特殊省情,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走向人生的正确旅途,培养大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感,二是增强自我意识。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过程中,应强化主体自我意识,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能够自我监督, 自我调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即将为之付出的努力;同时要求大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沟通和交际的能力,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归属感;乐于奉献社会,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从而使自己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环境是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是人社会化的第一块基石[2](p46),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和谐温馨、生活愉快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人格中乐观、开朗、易共鸣、可信赖、性格温和的成分较多。首先自己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提倡正确的教养方式;其次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让孩子充分

  首先,要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见,让学生多渠道接触心理方面的知识,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状况,强化大学生心理咨询和思想疏导工作,尤其是针对大学生进行挫折心理、自立、竞争心理和社交心理的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其人格健康和谐发展。

  其次,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他们更好地关注社会环境,客观分析自身的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事业方向,才能使其健康、积极地生活和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再次,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广泛接触社会,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增强对社会、对、对人民的责任感。[3](p279)最后,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大学生通过一定的社团活动、文化参与、交往训练,逐渐实现个性完善和心理健康,以缓解部分学生因学习紧张、生活压力等原因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形成心灵的感应和精神的升华,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