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教育理论』以我手写我心 打造美的天堂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7-10 03:32:18

  很多学生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无话可说,即使写了,内容也很陈旧,似乎都是曾经说过、写过的。久而久之,对作文也就产生了厌烦情绪,这无疑不利于教学。谁不喜欢美?谁又不喜欢快乐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发现美并从中获得快乐,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支入点。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对美的发现。”可以说,美无时不有,美无处不在。

  爱美是人的天性,从摇篮曲中露出甜美笑颜的婴儿到“钓胜于鱼”的老翁;从古代的“锄者启其锄”的农夫,到奠定神于维纳斯像前的学生,都足以证明: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欣赏美伴同每一个人,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人类对美的需求空间越来越大,美,更是像磁石般吸引着每一个人,美,像四季的鲜花使我们文学的殿堂更富有生机和情趣。因而把美移入作文教学之中,并使其发挥效力,以我手写我心,走进美丽王国,打造美的天堂,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如何将美移入教学,移入写作?形象地说,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寻找并开辟出美的乐园,让学生去发现、认识美;再将学生带入美的乐园、美的天地,教会学生慢慢去感受美;最后用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美的材料建造美的殿堂,具体做法如下:

  受年龄的约束,学生的阅历和感知美的能力有限,决定了他们对美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单一的,他们的头脑中往往只留有具体可感的表面美的现象。例如:他们只欣赏靓丽的外表而忽略善良的内心;只欣赏鲜花而否定枯叶;只赞美乐曲的悠扬,却忽略了劳动号子的雄伟;只崇拜明星的潇洒风光而无视农民的淳朴善良。

  生活中,只要你用心,视觉中接触的事物都会给人以美感,把学生带出教室,延伸美的空间,扩大美的天地,尽收眼底的都是美。

  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夜忘星空,概收宇宙广阔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哪怕只写流星,也会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力量的无穷;看到普遍的小草会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延伸的泊油路,给人的是线条美;起伏的山峰,给人的是参差美;军营中的方阵是一种整齐美;蓝天中的白云是一种衬托美;街心雕塑,那是一种形象美;金秋的田野,是一种色彩美;飞奔的车辆让人领悟到流动美;新建的大厦给人一种变化美;更让人感觉美不胜收的是一幅幅生活图景,仁者见仁,智者见水,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意境美。

  面对众多异彩纷呈的美,有的易于发现,有的不易发现。教师就应在这时引导学生去经历、挖掘美。其方法是多角度分析观察事物,寻觅有价值、有意义的方面。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一文中通过凌晨四点从旅馆中醒来时发现海棠花未眠而感悟到一种哀伤的美,大诗人苏轼也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方烛照红妆”(《海棠》)。还有李商隐有诗云:“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且看纪伯伦的《美》(节选):

  请赞扬身段像嫩枝般的柔软,颈项如象牙似的白皙,长发同夜色一样黑,那受赞扬已感到快乐的只是美。

  请你们把躯体当圣台,奉献给善行;把心灵做祭坛,对爱情膜拜顶礼,那么为这种虔诚而奖赏你们的恰是美。

  例如学生观察秋天的片片落叶,这种美就不易被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它只会给人带来秋的萧瑟、凄凉,没有美可言。教师可以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落叶从树枝落下时在空中旋转,让他们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学生也许就会慢慢地用心去观察,秋风中飞旋的落叶会给人一种流动美,一种灵动、飘逸美,进而学生又会进一步发现落地一瞬间有一种轻盈的悲壮美。落叶归根,学生会想起,落叶不是无情物,让作者更护花的一种奉献美。这样一来,在发现美、挖掘美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然而然地就将学生带入美的殿堂。

  习习微风,给人带来柔和的静美;阵阵涛声,给人带来深厚的动美;汹涌的海潮送给人雄壮美;齐鸣的天籁让人领略交响美。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居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而生活就应该是多彩的。”总之,只要你走进生活,美都会向你袭来,有时只是不肯动一动自己的感官,致使美的东西在他们的眼前溜走。因此,引导学生多听一听,听听自然界的音响;听听街谈巷议;听听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听听社会的呼声……让学生发现美,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靠大自然的魅力,靠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感受美的能力。大千世界,事物都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方式呈现着美。鲜花给人的是外在美。无论从形态、色彩、气味都会给人美感。树根也许从外表上无法寻到可取之处,但细细体味,它在泥土中不断深入延伸,默默地、源源不断地将吸收来的水分、养分送给干、枝、叶。这又是一种内在的美。由此产生联想,联想到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对于一些不易发现美的事物,教师应启发学生品味、感受。

  例如走在马路上,踏着唰唰作响的石子,教师让学生感受一下脚下,比较一下土路,拾起一块石子观察它的外表,品味其内涵……于是学生写道:“有人赞美路的平坦,缺无视于铺路石的奉献。铺路石,没有雨花石光洁的外表,更没有色彩斑斓的花纹,也许从未有人把它拾起过,也未曾有人打量过它。而它却总在千万人的脚下滚动,为的是成千上万过路人的坦然……此文挖掘到铺路石丰富的内涵,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美。

  一位农村的学生家长来为学生送钱,这可以说是件小事,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体味,从中感受这一情景,这一朴素美;朴实的语言带有一种浓郁的乡音美。尤其是家长那眼神中所流露出的是慈爱与期望交织的美;手中握着的皱巴巴的为数不多的钱——分量很重,那是汗水浸泡过的,这一例简单的动作蕴含着一种平凡而伟大的爱,一种言之不尽的美。

  多想建立在多看、多听的基础上。教师应多带学生走出课堂,“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有机会多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领略美、感受美。春天让学生沐浴着春风,感受一下微风抚慰的感觉,接受暖融融阳光的照射。瞑目静享,感受如何?(教师启发)学生说出此时的感受。睁眼眺望,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入境:“同学们!我们周围有探头张望的小草,有睡眠懵松的杨茸,有娇羞欲语的花蕾,有随风摇摆的丝绛……”观察学生是否悄焉动容。再让学生听听潺潺的流水和鸟儿的鸣叫,悠扬的柳笛,咀嚼一下每一种声音的韵味。远的、近的、宏大的、细腻的,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这种美的感召下,学生便能迸发出一种写作的激情,同时把体味美、感受美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个简单的音符,一组平行线平庸无奇,可是经过作曲家的排列组合,变成了婉转动听的旋律;一些普通的画笔、颜料、纸张,经过画家的调和勾勒,变成了气象万千的画卷;举手投足,平常之举,但经过舞蹈家的屈伸舒展,变成了仪态婀娜的舞姿……这些都足以证明美是创造出来的。因此,教师同样能指导学生用普通的汉字创造出优美感人的文章来。

  美是创造出来的,而创造美的方法是艺术。众所周知,一个小品能使人捧腹大笑;一场悲剧又能让人涕泪交流;一支优美的乐曲会牵动你乐感神经令你陶然欲醉;一副多彩的画卷会吸引你的视线令你置身画中,流连忘返……产生如此效果都源于艺术。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获得的美的材料整理入文章。掌握写作艺术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学生多写。在练笔过程中,逐渐揣摩怎样表达更好,怎样表达更感人。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新”、“巧”、“活”这三个字上下功夫,即材料要新、构思要巧、手法要活。

  首先要求学生练笔。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美,感受到美,那就拿起笔来描绘它。如某名人指出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不断从生活中捕捉“灵感”,每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去摄取自己愿意写的题材。随着生活的变化,学生观察点也在变,因此,新的材料会源源不断地从练笔的渠道涌出,学生写作不愁“无米下锅”了。

  其次要求学生列写作提纲,如果说练笔的过程是从美的王国取材的过程。那么列写作提纲的过程就是为美的殿堂设计蓝图的过程,这也是建造美的关键。要设计好图案,在于采众家之长,即多写阅读提纲。天长日久,写作思路通了,构思便做到了巧。

  再次,不断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要求语言美。练习用多种修辞去描绘事物;练习用不同的手法去反映事物;练习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达情意。用一个形象比喻,就像用各种美的图案来装饰那美的殿堂,从而使之溢彩流光。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