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认为,数学课单调、乏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他们的求知精神和创新欲望了。其实不然,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深刻体会到,采用科学的即时评价,就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求知精神和创新欲望,从而创造最好的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采用科学的即时评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用教师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用赏识性的语言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用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还要用反思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努力探究、全身心投入数学课堂教学。下面是我上《合并同类项》一课时的一个精彩片段。
师语:你真细心,这样的细节都被你发现了!好了,现在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前三组式子,找找它们的共同特点。
师语:同学们的观察真的很仔细,回答问题也很到位。我们说,具备上述三个同学所讲特点的单项式就叫做同类项。
这是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我用真诚贴切的语言进行即时评价,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益。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与轨迹就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在评价过程中就要依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因人施评”,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着意一些简单问题,让他能答得上来,老师及时肯定,让他感觉自己在进步,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轴对称》一课时,要求学生观察课文图12.1-2的图形中,找出图形的共同特点,我有意识的提问学习基础较差的生甲,性格内向的生乙和知识较全面的生丙。
生丙认真想了想,说: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圆的对称轴是它的直径所在的直线。
师:很好,你能把我们所学习过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几何图形找出来,很了不起!虽然开始在对称轴的表述上不准确,这也是同学们最容易错的,今后我们一定要细心。
拓展评价的空间,通过同学自评、互评,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在这过程中,教师注意发挥导评的作用,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评过程中抓住特点,总结规律,从而达到思维空间的拓展、理性思维的升华,让他们体验求知创新的成功与喜悦。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一课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给出二次函数()的一个常数项,使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在这个常数项的位置上,为什么多数学生填写的都是15或0?只有一人填写负数?有二个人填写16呢?适时点评:说明大家都动了脑筋分析问题。
生甲:配方,发现=16,当常数项为15时,b-4ac=64-60=4>0,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生乙:我的填写习惯就是从最特殊的数(如0,1,-1)开始,当常数项为0时,二次函数就是,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一个交点是(0,0),另一个交点是(8,0)。
本文来源网络由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yjyqh.com)整理发布,本站转载的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