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韧性是指企业应对危机事件冲击和持续成长的能力.通过梳理国外关于企业韧性的文献,回顾总结企业韧性的内涵、测量、理论基础、前因后果及作用机制,并展望了企业韧性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企业韧性;韧性能力;韧性理论;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管理研究中,企业绩效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结果变量.然而,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的爆发,提醒研究者和管理者还必须关注企业韧性,即企业在逆境事件冲击下,迅速反弹恢复并持续成长的能力.然而,同样是面临疫情的冲击,具有韧性的企业不仅能从容应对,而且能在危机中寻找未来成长的机会,而缺乏韧性的企业却举步维艰甚至“销声匿迹”.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加倍重视培养韧性,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1].企业韧性为理解企业如何穿越危机并持续增长,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这一重要话题[2G3].
成本管理硕士论文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已有研究从个体、企业和环境等层面分析企业如何激活韧性,以提升应对危机与风险的能力.然而,关于企业韧性的研究仍存在概念界定和变量测度混乱、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整合、国内学者关注严重不足等问题.因此,及时梳理和归纳国外企业韧性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对于推进国内企业韧性的研究深化和管理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研究不足,本文着重解答企业韧性“是什么、有何前因后果、还应关注什么”三大问题.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详细系统地回顾了国外学术界有关企业韧性的文献,建立了一个综合性框架,对企业韧性的内涵、理论基础、前因及后果进行梳理,为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供全面清晰的概览,拓展和丰富了企业韧性理论的研究体系.其次,识别出未在文献中得到解答的关键问题,并结合中国管理实践指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性.最后,为加速国内企业韧性研究,打造高韧性企业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企业韧性的内涵、测量及理论基础
(一)企业韧性的内涵“Resilience”(韧性)一词是由17世纪20年代的拉丁语“Resilire”演化而来,本义为“反弹”,现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跨学科词汇.Meyer[4]率先将韧性引入组织管理学领域,拉开了企业韧性研究的帷幕.发展至今,组织管理学领域对于企业韧性的概念内涵还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关于企业韧性的内涵解析主要有以下四种视角。本文认为,企业韧性是指企业通过识别、扫描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好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先前准备和预防措施,并在意外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和实现恢复,并具有长远蓬勃发展的能力.
(二)企业韧性的维度构成与相关测量
1.问卷测量法.早期学者鉴于企业韧性涵义的复杂性,从多维度视角对其概念内涵进行解构.例如,Akgun和Keskin[5]把企业韧性划分为竞争导向、社会资本、组织敏捷、组织惯例、准备计划、资源网络6个维度,但由于各维度间的联系过于混乱,没有被后来的学者们广泛采用.学者们开始从能力视角、过程视角、特质视角和结果视角开发测量量表,测量维度从原来的六因素结构,一度简化为单因素结构,但由于单维度量表未必能涵盖企业韧性的所有内容,所以现有的量表以二因素结构和三因素结构居多.基于能力视角,Girish等[6]和Fang等[7]把企业韧性分为计划性能力和适应性能力两个维度;Bustinza等[8]则直接将企业韧性视为单维度的能力.基于过程视角,Sincora等[9]从预测性、适应性、恢复性三个维度测量企业韧性.基于特质视角,学者们大多从鲁棒性、冗余性、充足性、快速性四个维度测量企业韧性.基于结果视角,Parker和Ameen[10]开发了以企业韧性为单一维度的测量量表.
2.二手数据测量法.随着对企业韧性的研究深入,部分学者认为,企业韧性是一种潜在的、依赖路径的概念,不能直接度量[11],逐渐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到获取上市企业,或金融机构公开披露的数据,构建衡量与评价体系.较为典型的指标包括危机后的损失程度和恢复时间,损失程度反映了企业的稳定性,恢复时间反映了企业的灵活性[12G13].
三、企业韧性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层面
1.管理者特质.不同人格特质的管理者会形成不同的韧性企业,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管理者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可以增强或抑制企业韧性,涉及的前因变量包括CEO自信[14]和CEO贪婪[13].基于高阶理论的观点,当企业深陷危机时,需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人物———高层管理者[3].
2.管理者认知.管理者认知影响企业韧性的变量包括心理资本、风险感知等.首先,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心理韧性,这4个要素可以通过不同的危机应对机制对企业韧性产生积极影响[7].其次,管理者理解和应对特定情况的不确定性的能力,通常决定了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大小[3].
(二)企业层面
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的企业层面因素可以归纳为企业战略、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文化、企业结构、企业准备度6个方面.
1.企业战略.企业战略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方式,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具体的企业战略和对企业韧性的影响.例如,多元化战略分散了企业的有限资源,增加了经营风险,而高韧性企业往往简化业务结构并专注于其核心能力[15].
2.企业资源.从资源视角考察企业韧性形成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决定了企业构建韧性的能力.例如,Gittell等[16]以美国“911”事件为观察窗口,发现资金充足的西南航空实施不裁员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组织承诺和工作热情,从而成为最快恢复运营的航空企业.二是知识资源.韧性企业擅长积累有助于提高适应力、价值和竞争力的知识资源[17].三是从总体视角考察企业资源的配置和构成情况,涉及的变量有资源重构[18]与资源冗余[19].
3.企业能力.企业能力是指企业配置资源、发挥其生产和竞争作用的能力.现有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技术方面的能力,如技术能力、企业分析能力[9].技术能力降低了突破性创新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冲击,促进了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帮助企业在面临挑战时更好地作出反应[8].第二是功能性能力,如创新能力.Tsiapa和Batsiolas[20]发现,企业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与高韧性密切相关.第三是管理能力.Sincora等[9]发现,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的增强有助于韧性企业的形成.
四、影响结果与作用机制
本文进一步归纳了企业韧性影响后果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从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两个方面阐述企业韧性的深层次作用机制.
(一)企业韧性的影响后果本文按照企业应对外部环境扰动的过程,可以将企业韧性的影响后果分为防御、适应、恢复和更新4个层次.首先,防御是指企业在还未受到外部扰动前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的过程.此时,企业韧性作为一种静态的能力,能够提升企业创造力[24]和企业效率[8].其次,适应是指企业快速适应危机事件及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部分学者基于金融危机背景,从企业的股价下跌程度和绩效损失程度来衡量韧性企业的适应性[14].
再次,恢复是指企业恢复到原状的过程.现有研究中主要关注股票价格[12,13,16]和企业绩效的恢复速度[14].最后,更新是指采取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实现逆势增长.韧性传达了一种在外部干扰下仍通过不断适应、学习和创新来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能力[25],这意味着韧性企业可以实现“逆势增长”.
(二)企业韧性的中介机制中介机制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探讨企业韧性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效果.例如,企业韧性完全中介了战略性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26].二是关注前因变量与企业韧性之间的中介机制.例如,Mafabi等[17]研究发现,企业中的知识资源必须通过创新性地使用才能对企业韧性产生积极效果.当前关于企业韧性中介机制的研究多集中探讨企业韧性的中介效果,其他两类中介机制仍具有较大的挖掘与探索空间.
(三)企业韧性的调节机制关于企业韧性的调节机制的实证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企业韧性作为调节变量进行研究.Bustinza等[8]基于能力视角,发现企业韧性在技术能力与企业效率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另一类是探讨企业韧性与前因变量之间的调节机制.例如,Sincora等[9]研究发现,企业分析能力正向调节了业务管理成熟度与企业韧性之间的关系.当前关于企业韧性的调节机制的实证研究文献还非常少,还未有文献探索企业韧性与结果变量之间的调节机制.
五、结论与展望
尽管当前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还有许多尚待进一步探索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一)完善测量工具与方法首先,企业韧性的测量量表,最初由西方学者基于国外的情境和文化提出,后续研究需要聚焦中国情境,开发企业韧性测量量表.其次,韧性不仅是对稳定状态的恢复能力,更是动态的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25],并贯穿于整个企业成长过程,韧性特质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得到展现.国内研究需要利用纵向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揭开企业韧性研究中依然存在的过程黑箱.最后,鉴于高韧性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并非单个因素的“净效应”,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基于组态视角,利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技术探讨个体、企业、环境层面的因素怎样配合才能形成企业韧性.
(二)以中国情境为依托开展本土化研究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的情境之下的企业韧性研究尚不多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并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年高速发展增长积累的结构性痼疾、外部环境的动荡和新旧动能转换,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为企业韧性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试验场”.未来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和提炼中国高韧性企业的独特发展规律.
(三)拓展企业韧性的理论基础
首先,目前研究企业韧性的文献大多采用经典的组织管理理论,如高阶理论、动态能力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未来研究亟需拓展企业韧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只有极少部分企业韧性研究采用多视角理论,未来研究可从多理论整合视角深入揭示企业韧性的本质特征.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解企业韧性提供了独特的本土文化视角.实践性研究发现,韧性企业具有总体战略统一与具体举措灵活取得平衡的特征,而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和道家文化中“阴阳平衡”思维可以较好地解读企业如何培育韧性.
(四)挖掘企业韧性的边界条件当前关于企业韧性的调节机制的实证研究还较为匮乏,未来可以从个体、企业和环境层面挖掘影响企业韧性的调节变量.例如,从企业类型这一边界条件来看,当企业遭遇外部逆境与危机冲击时,民营企业受到的影响往往要远大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尤其需要企业韧性来实现生存.
[参考文献]
[1]诸彦含,王政,温馨,李思妤.应激框架下组织韧性作用过程诠释[J].管理现代化,2020(05).
[2]HillmannJ,GuentherE.OrganizationalResilience:AValuableConstructforManagementResearch?[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Reviews,2021,23(01):7G44.
[3]WilliamsTA,GruberDA,SutcliffeKM,etal.OrganizationalResponsetoAdversity:FusingCrisisManagementandResilienceResearchStreams[J].AcademyofManagementAnnals,2017,11(02):733G769.
[4]MeyerAD.AdaptingtoEnvironmentalJolt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82,27(04):515G537.
作者:张吉昌1龙静1凌宇鹏2蒋峦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