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咨询网,专业提供留学生论文、职称发表论文等各类论文学术咨询服务的论文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百科

我国“双碳”目标的现实条件及应对策略-经济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来源:职称论文咨询网发布时间:2022-06-05 21:22:55
摘要: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以下简称“双碳”)是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双碳”目标将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升级。从“双碳”目标的意义进行阐述,对“双碳”目标现实条件分析,列举了现实条件的积极因素与短板,进而探讨目标实现的具体路径,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绿色低碳   0引言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开放签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而起草的国际公约,1994年生效,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达成,设定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规定了缔约方的减排任务,确定了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排放贸易机制三种灵活合作机制。   2015年,《巴黎协定》正式通过,为2020年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安排,并且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承诺2030年前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量,实现CO“2零排放”。   碳排放论文:华东地区旅游碳排放与碳承载力关系研究   1我国“双碳”目标的现实意义   1.1“双碳”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CO2排放,温室气体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顺应了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大势。   1.2“双碳”目标承诺体现了我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2020年我国GDP达到101.60万亿元[1],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我国是世界年度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面对全球范围内开展气候行动的趋势,我国主动提出加强国家自主贡献以及“双碳”目标,主动承担起大国责任,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努力,是对国际社会关注的积极回应,表明我国积极进行气候治理的决心,同时也是体现我国融入全球治理、体现大国责任担当的表现,也是提升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与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1.3“双碳”目标对我国经济和能源转型具有战略意义   “双碳”目标,除了响应《巴黎协定》约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外,在加速我国经济和能源转型方面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意义。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效率低,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以控制碳排放,倒逼能源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化石能源还会带来经济负担和能源安全问题,要想实现碳中和,我们就必须逐渐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找到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而这个转型过程,对经济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机遇和红利。碳中和将推动我国发展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非化石能源过渡,对我国实现能源独立,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现实条件   2.1“十三五”期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已初步具备实现碳中和条件[2]。温室气体排放有效控制。2020年碳排放强度与2015年相比下降18.2%,提前完成了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重点领域节能工作进展顺利,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2015年相比降低15%以上。   节约能源的成本,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55%,目前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植树造林见成效,森林资源面积逐年增长。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规模优势,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年均增长大约12%,新增装机年度占比超过50%,总装机占比稳步提升,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和未来电力增量的主体。   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0亿kW,比2015年底实现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3.2亿kW,同比增长9%。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亿kW,同比增长29%;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2.9亿kW,同比增长24.1%。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政策持续完善。绿色金融、绿色债券快速发展,为清洁能源企业融资带来便利,国家碳市场的启动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加大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   2.2短板是碳排放总量巨大和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   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3],2020年约占全球的29%,是美国的2倍多、欧盟的3倍多,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欧美各国经济发展成熟,碳排放进入稳定下降通道,而我国GDP总量虽跃居全球第二位,但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   同时,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所要付出的努力也远远大于这些国家。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当这些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源需求旺盛,抑制能源总量、全面碳减排任重道远;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我国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仍占较大比重,产业转型任重道远;发达国家以非煤能源为主体能源,而我国尽管已成为风力、光伏、水力发电能力最大的国家,但仍以煤为主体能源,能源结构转型任重道远。   3“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   3.1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具有资源量丰富、环境友好、可循环性的特征,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4]。因此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占比以调整能源结构,逐步推动能源脱碳,进而减少碳排放以实现碳中和。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风电发展,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3.2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碳排放   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碳排放[4],目前各国也制定了相应政策,并采取了一定措施来降低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对建筑行业进行绿色改造,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改进施工方式与流程、提高老旧建筑改造效果等方式对减少建筑行业碳排放有重要作用。   交通行业也是碳排放量占比较高的行业[4],因此设立相关政策规划,推动减少交通行业碳排放。实现途径是推行新能源交通工具和利用数字化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在推行新能源交通工具方面,推动燃料清洁化以实现交通出行、人货运输的绿色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借鉴部分国家禁售或限售燃油车的做法,提高新能源汽车占比。在交通运输数字化方面探讨构建自动化的多式联运体系,优化运输模式,提高利用效率,同时部署自动汽车、无人机来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   3.3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发展和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   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其中包括废弃物(生活垃圾、秸秆等)的能源化、资源化利用,高耗能行业产品的再生(废钢利用、再生铝、塑料循环利用等)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负碳技术是吸收转化CO2技术,是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技术,这类技术主要包括农林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应用(CCUS),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以及直接空气碳捕集(DAC)等。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2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4“双碳”目标实现的主要策略   4.1国家层面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   制定并出台国家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5],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以及长期CO2减排目标的实现。确立国家统一管理与地方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加快建立CO2排放预警体系,加强CO2排放形势分析和决策支撑体系建设。   4.2鼓励有条件省份和国有大型企业开展碳中和先行示范   建议各地和国有大型企业重点行业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5],科学准确设定“十四五”减排目标和实施方案,为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各省制定适用本省的CO2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摸清CO2排放历史、认清排放现状、分析排放趋势、研判峰值目标、明确减排任务。因地制宜提出有力度的碳中和愿景及实施路线图,实现本辖区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深度脱碳。   4.3用好政策手段,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是将碳排放作为商品,即把CO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CO2排放权,从而形成了CO2排放权的交易。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CO2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碳市场会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各类技术更合理有效的应用。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初期以电力行业为主,开展上线交易。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有效助推电力行业降低碳排放。在碳市场配额分配的排放基准值逐渐收紧下调的情况下,全国碳市场在扭转发电碳排放上升趋势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将支持发电行业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有助于落实中国力争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的目标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2-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十三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EB/OL].(2021-10-21).   [3]张胜,王斯敏.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考题如何破解[N].光明日报,2021-04-29(15).   [4]谢天赐,马子娇.厘清定义:“双碳”的基本概念与产生背景[EB/OL].(2021-08-20)   作者:周进
相关阅读
学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