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在欧亚地区的重要节点国家,是连接欧亚大陆的天然枢纽,也是中国在欧亚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飞驰在“一带一路”上的中欧班列,将中国与白俄罗斯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不临海、不沿边的河南地区正成为全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人口大省,河南正在实现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推动河南地区与白俄罗斯之间的经济贸易。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中国各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其中白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进入欧洲的重要通道,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独特的地理优势。白俄罗斯虽然国土面积偏小,但是处于欧洲中心地带,西邻欧盟,东临中亚国家;政治稳定优势。自1994年卢卡申科成为白俄罗斯总统之后,已经连续执政26年,卢卡申科长期执政利于国家、外交的稳定,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稳定。白俄罗斯在独立之初,曾面临经济的崩溃,随着卢卡申科的改革,走出经济危机并且经济稳定增长,在《2019营商环境报告》中,白俄罗斯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7位。并且在2011年,中白工业园正式规划建设,至今已初具规模;民众基础优势。
近年来,中白关系发展迅速,民间通过各种方式展开沟通交流。目前在白俄罗斯各大国立大学中,中国留学生比例相对于其他国家留学生数量最多,其中来自河南地区的留学生相对于其他省份留学生数量同样最多。而且在白俄罗斯共有三所孔子学院以及七所孔子课堂,在白俄罗斯民调显示,中国是白俄罗斯最友好的国家之一。
在2019年,河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571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居中部第一位。年度进出口总值连续3年保持5000亿元以上规模,2019年进出口历史首次突破57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河南省对白俄罗斯进出口总值达到13297.2万元,同比增长104.9%。由此可见,虽然河南省对白俄罗斯进出口总值占总进出口总值比例并不大,但是同比增长比例相对较大。这较大的同期增长比例得利于“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以及“巨石”中白工业园的持续扩大。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2019年2月,根据白俄罗斯共和国第490号“关于海关监管”总统令,中白工业园被批准为白俄罗斯境内首个区域经济特区。而这次批准将更加有力地推动河南与白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往来。
一、“巨石”中白工业园将成为关键
中白工业园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由中国和白俄罗斯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内发展战略共同建设的。中白工业园是两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和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纽带,将双方的发展战略、项目规划、标准制度建立等进行对接,全面提升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全领域的深度合作,对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白工业园是当前中国在国外规模最大、合作层次最高的工业园区与经贸合作区,也是当前政策条件最为优惠的境外合作项目。园区总占地面积120多平方千米。工业园由中白两国共同投资建设,其中中国企业拥有68%的股份,白方公司拥有32%的股份。园区主要涉及产业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高端制造、物流仓储等。
园区内设施齐全,规划科学,不仅有企业生产经营区,还有商务中心、商品展示中心、仓库、堆场等。随着中白工业园一期的建成与发展,未来必然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入驻。当前白俄罗斯政府对于中白工业园的入驻,在政策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如:根据166号总统令,在保留此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机械制造、新材料、仓储物流六大产业的基础上,新增了电子商务、大数据存储与处理、社会文化活动三大有限发展行业。还规定,自企业产生总利润的首年开始10年内企业免缴所得税,此后至2062年6月前免除50%的所得税和全部不动产税、土地税。截至2020年年初,华为、中兴通讯、中联重科、长虹电子、马兹潍柴、中国一拖、中益吉城、成都新筑路桥、中航工业、中白联合设计院、中电科、白“哈斯雷伊特”、白“列万达”、白“希瑞福”、德国“兰兹照明”、以色列太阳能集团等57家中外企业已经入园,入园企业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1亿美元。
当前在中白工业园中的河南企业仅有洛阳一拖集团一家公司,不过,在2019年举办的白俄罗斯暨中白工业园“一带一路”投资机遇推介会中,中铁装备、豫飞重工、科瑞森重装、多氟多化工、许继集团、森源集团、南阳淅减、南阳防爆、河南矿山起重等25家来自河南的企业都表现出浓厚兴趣。但是对于入驻中白工业园,我们仍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中白两国贸易法规,国家政策差异较大,在各种合作项目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中白工业园虽然是两国共同建立,但在园区中要遵守的是白俄罗斯的法律法规。目前来看,园区内的中方企业对于白方法律法规的了解还不够清晰。
其次,白俄罗斯的金融体系相对落后,与其他独联体国家相仿,白俄罗斯的金融体系发展相对较低,只能以基本的金融业务为主,而且所能提供的金融衍生类产品和服务少,保险体系也相对落后。此外,白俄罗斯金融系统独立性不强,存款、贷款业务受政府影响较大。白俄罗斯银行为一些业务回报率不高甚至亏损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现象时有发生,银行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贷款风险比较大。
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白俄罗斯在“获得信贷”一项指标中排名第85位,虽较2015年(第104位)有较大提升,但仍远落后于俄罗斯(第22位)等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
再次,白方当前产业配套不够。与传统工业园有所不同,中白工业园自建立就被赋予高科技、高附加值等属性。中白希望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通过前期的行政规划与双边共同推进,将工业园打造成低能耗、高科技、创新技术为主的工业园区。
为此,在招商入园企业的过程中,工业园注重挑选具有高科技属性的企业入驻。然而高科技企业发挥集群优势,需要白方在传统工业、人才、物流、金融、经济法规、海关、税收、信息安全等各方面均有较好配套条件,否则规划将成为“纸上谈兵”。就目前看,白俄罗斯在这方面配套还不够。
最后,中白工业园过于偏重“招大引强”,从而忽视中小企业。而当前对于河南企业环境来看,想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据多数。工业园若想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增长现象,充分获得竞争优势,创新型企业将必不可少。目前中白工业园区成了国企、央企等大型企业的主场,中小企业进入困难。如果不保护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那么园区的市场主导机制会逐渐变弱,制约工业园的持续发展。
因此,准备入驻园区的河南企业应当坚持“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法律法规问题、金融体系问题、产业配套问题以及招大引强等问题也是政府引导境外经贸合作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来看,中白工业园的发展依然存在着上述问题,只有共同坚持“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才有可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二、多个领域,共同提升
河南是中国经济大省,GDP总量列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区。河南作为中国的粮食大省,粮食总产量占到中国的近十分之一,小麦总产量更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多,花生、芝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三。
作为中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河南牛、猪、禽饲养量以及禽、蛋、肉、奶产量均居中国前4位。河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成为全国第一的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第一肉牛大省。中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河南也是工业大省,河南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省份第一位。河南工业以冶金、化学、建材、轻纺、能源等传统行业为主。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全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手机、盾构机等产品产量跻身世界前列,矿山机械、起重机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汽车工业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宇通、少林、日产和海马等“河南制造”的各类车辆奔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宇通客车,已经占据全国大客车行业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中国第一台大型拖拉机、第一台大型球磨机、第一台高速柴油机、第一台液压支架、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第一块浮法玻璃、第一张帘子布、第一辆纯电动客车、第一台隧道盾构机都是由河南制造。同时,河南在旅游、建筑、文化、教育等产业上也“大有作为”。
白俄罗斯同样拥有着优势的资源,如矿产资源(钾盐储量居世界第三)、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带动了白俄罗斯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化学和石化工业成为其支柱产业,同时也成为吸引外资的热点领域。白俄罗斯的工农业基础也较为不错,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教育水平。白俄罗斯机械制造业、冶金加工业、机床、化工、电子、激光技术(光学仪器)、加工业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良好的工业基础决定了白俄罗斯农业具有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特点。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根据以上特点,适合河南企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投资其相关领域,从而增加两国产业合作,形成两国优势互补新局面。目前,河南省的一些企业在白俄罗斯的机床、电子、激光、制造等重工业都有产业合作。但对于白俄罗斯相对缺乏的轻工业中,却少有联系。我们可以“以己之长,补齐之短”,将我们的纺织业、食品业、烟酒等产业,结合白俄罗斯当前的社会环境进行融合,通过“一带一路”的背景,找出创新方式。比如在食品加工行业中,白俄罗斯拥有着世界上品种最多的土豆,我们可以通过河南的食品加工行业与之进行产业融合、优势互补。在教育行业,白俄罗斯对于成人教育方向、职业技能教育和语言培训行业相对缺乏,而在河南地区,这些正是强势方向,可以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充分了解政策法规,实施创新型联合办学的新模式。
总之,在“一带一路”的基础支撑下,河南可以从多个方向与白俄罗斯进行贸易往来,提升双方实力,取长补短、互惠共赢。
作者:贾金泽
经济师论文投稿刊物:产业经济研究坚持正确的于论导向,反映国内外产业经济学科前沿动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服务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服务于产业经济学科建设。读者对象为:产业经济理论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及经济法专业师生、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人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相关阅读